口述:我只想要一份纯粹的爱情

阅览330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079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我妈妈是高干子弟,我爸不过是一个从农村考学出来的穷小子,但是,他们却相爱了。曾经,他们的爱情曾遭到我姥姥、姥爷的极力反对,但是,我妈妈还是义无返顾的嫁给了我爸爸。

在我爸妈刚结婚那几年,我姥姥、姥爷都不让我父母进他们门,因为后来有了我,姥姥、姥爷才和我父母冰释前嫌。

这些年,爸爸和妈妈过着平淡的工薪阶层生活。但是,他们觉得这就是幸福。

我大学毕业后,在上学城市找了一份工作,并在工作中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他的出生和我爸爸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的婚姻并没有遭到我父母的反对。

婚后,我和丈夫租房生活了六年,就在我们攒足首付买房的积蓄并打算买房时,我却发现他出轨了。对方是一个离异多金女。并非该女有能耐,而是该女运气好,当初嫁给了一个暴发户,因为家暴,和暴发户离婚,离婚时分了对方一半家产。

我深知丈夫和对方在一起完全是因为钱,但是,我并非一个物质女呀,要是我嫌丈夫穷,我当初就不会选择嫁给他。

对我而言,最看重的是丈夫对婚姻的忠诚,所以,我无法接受他出轨的现实,在得知他染指婚外情那一刻起,我就平分了我们的积蓄,然后,让他滚出了我们的出租屋。

因为丈夫不想和我离婚,所以,很快和与他厮混的离异女分开了。与此同时,还搬来公婆、我父母作为救兵,向我求情。

如果说公婆在这件事上向我求情,我还能理解,没想到我父母竟然也向我求情,我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事实上,我也不想和丈夫分开,因为我依然爱着,且也不想让孩子失望,但是,我真的过不了他出轨这一关。

想问,我是该选择离婚呢,还是选择原谅呢?

木子李答读者问: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行进过程中,谁又敢保证自己不犯一丁点的错误?出轨也不过是婚姻行进过程中所犯错误之一。关于是否应该原谅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去考量:1)分开后,你会真正的解脱和快乐吗?2)爱人出轨的动机是什么?3)出轨者在后出轨时期的认错态度。

你告诉我,其实你也不想离婚,源于你依然爱着你丈夫,且你也不想辜负孩子,这其实就是你在说服你自己,或许可以对你丈夫原谅。

你丈夫出轨的动机又是什么?这些年,你和他租房过日子,尽管你从没有因此叫过苦,但是,对于你丈夫而言,他却压力山大,因为他做梦都想早点在工作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以至于,当一个有钱的离异女靠近他的时候,他走火入魔了,或者,你丈夫只是想单纯的从对方那里骗点钱,以此加速你们买房子的进程。

后出轨时期,你丈夫很快就和情人分开了,说明两个问题:1)他知道他做了错事,愿意改正;2)情人和你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因为你才是无可取代。

为此,我给你的建议是:

可以尝试原谅,因为夫妻一场真的不容易。

➥ 本文由(梦溪)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喊”你回家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只是晚饭时间到了,男人依旧没有回家,女人摆在桌上的那些饭菜显得有些落寞。天已经擦黑,女人有些急了。 女人把孩子托付给婆婆,朝男人做事的地方走去——山沟里的小煤窑。女人边走边打男人的电话,打了好几次,没有通。她还打小煤窑值班队长的电话,也没有通。女人不由加快了脚步。...

必读:最易忽略的“性爱杀手”

性爱和婚姻密切相关。和谐的性爱能够让婚姻更幸福,让夫妻感情更稳固,而不和谐的性生活会让带来婚姻危机。新婚燕尔的时候,夫妻之间自然是柔情蜜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婚越久,性生活就越容易索然无味。要想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和性爱,享受它们带来的快乐,就不可忽略“性爱杀手”...

口述: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和男朋友的感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我们也甜蜜的度过了三年,我们两个都见过各自的家长了,在一起这么久,我们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现在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内心越不安。这两年来,我们一直在合租的房子里住,我其实无数次的幻想着美好的婚姻,幻想着与和他在一起洗衣做饭的幸福生活。 前段时间...

抗日英雄威廉·瑞德的故事

威廉·瑞德(?-1944)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行员,男,美国人。1941年随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参与对日作战。 1942年3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美共同开辟空中运输航线,即著名的“驼峰航线”。 1944年1月19日,时任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行员当然瑞德在出击日军返航时,因机场被日机炸毁无法降落...

奇特的家书

10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