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阅览2171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964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名人故事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名人故事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 本文由(梦旅)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宝贝,不哭

如果有一天生命到了尽头,我希望我最后的归宿是你的怀抱。这样即使喝下孟婆汤,来世我依然能带着你怀中温暖的记忆去找你。 ——题记 一、 结婚的那天晚上,送走宾朋后我躺在陈思的怀里突然问他这样一个问题:“陈思,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快要死了,你希望自己最后的归宿是什么?” 话刚出口,我就有点后悔了...

婚前守贞,中国女性还要坚持多久

贞操、贞洁等是中国的女孩子从小被大人所管灌输的思想,这代表着一个女孩子以后婚姻的幸福与否。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和以前有力太多的不同,社会的进步,性观念的开放……这些都给了女性独立自我的意识。那么,婚前守贞,中国女性还要坚持多久? 有新闻说,从2010年秋季新学年起,云南省大、中学校必修课“三生教育...

克雷洛夫寓言:大象和哈巴狗

克雷洛夫寓言:大象和哈巴狗 大街上牵过一头大象,看来是让大伙儿观赏的,谁都知道,大象在我们这儿是很少见到的,所以,看热闹的人都赶来围观大象。 不知道从哪里,迎面钻出来一只哈巴狗。它一看到大象,就向它直扑过去,汪汪地大声吠叫,拼命想冲上去,好像要跟大象打一架似的。 旁边一只小狗对它说:“邻居,别出丑吧...

以卧倒的姿势登顶

1984年,36岁的阿诺特决定购买当时濒临没落的迪奥集团。这个冒险想法一公开,便引起了时尚界的嘲讽,可他执意为之,以家族建筑企业作为抵押,收购下了大一倍的迪奥。接手经营后不久,阿诺特又使出怪招,辞退了迪奥原先的首席设计师,启用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人来主持产品设计,这更引起了公众的讥讽...

亲情细节

每次给爸爸妈妈写信总是称“您们好”,哪管是否犯了汉语言的禁忌,原因是有一次哥哥写信回家时写“你们”,好让妈妈难过了很久,妈妈说看到“你们”的感觉就像儿女站在自己面前与两个不相干的人讲话。于是我们将方言的第二人称复数尊称直接翻译成了普通话的两个字———一个“您”,一个“们”,没有汉语言文字家的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