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记忆

阅览2203 作者:杨淑贞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672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阴云下度过的。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平陆县杜村,现在与马村合在一起叫杜马村。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我的家乡,我已经6岁,到了能够记事的年龄。当时,我父亲在运城市邮政局当邮递员,家中有爷爷、奶奶和几个叔叔,母亲带着我和两岁的弟弟,和爷爷一起过日子。日本人来了,平静的山村不得安宁了。鬼子兵烧杀奸抢,无恶不作,隔三差五地下乡清剿,抢粮抓丁掠女人。村上的丁壮有的出去在国军当兵,有的在八路军当兵,大多是出去逃难,老百姓俗称逃日本。剩下的老弱妇女,最可怜的是年轻的女人,平时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搞得脏脏的,以避不测。每逢日本鬼子下乡,乡亲们带上提前烙好的锅盔,朝山沟里跑,躲进山中的鸽子洞。所说的鸽子洞,就是山中的大山洞,栖居着数不清的野鸽子,乡亲们把这山洞叫鸽子洞。叔叔们有的赶着自家的牛、驴,有的背着东西,母亲既要抱着弟弟,又要照顾我。我人小,跑不快,母亲让我拽着她的后襟,还是落在了人群的后边。正在着急的时候,多亏了我四舅及时赶来,抱起我跑进了山里。

舅舅家在马村,与我村很近,有一里来路。二舅是中共地下党的领导,暗地组织民众抗日,为八路军递送情报,不幸被汉奸出卖,日本兵要二舅交出当地的共产党名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二舅死不吐口,残忍的日本兵把他五花大绑,投进深井活活淹死。四舅当时刚十七岁,长得高大结实,后来每次逃避兵乱,他都来帮助我们。要不,单靠母亲很难在战乱中保护我们姐弟俩。这种令人熬煎的危险事,每隔十天八天的就有一次。爷爷年纪大了,跑不动,他认为日本人不会把他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怎么样,就留在家中。谁知日本兵根本不管这些,把他绑在树上,用马鞭抽打,逼他说出乡亲们藏在哪里。我们老杨家是大户,爷爷在村中德高望重,就是他和村里的长辈们商量要乡亲们躲进鸽子洞。他知道日本人一旦找到鸽子洞,乡亲们就要遭大祸,任凭日本鬼子怎么拷打,坚决不说乡亲们躲避的地方。鬼子兵气急败坏,按住他头把肥皂水灌进他嘴里,折磨得老人昏死了几次。鬼子兵走后,人们回到村里,赶紧抢救昏死的爷爷。当时无医无药,就采取最原始的办法,捉了个苍蝇放到爷爷的嘴里,使他恶心呕吐,吐出肥皂水。

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天天如坐愁山,度日如年。忽然传来父亲的好消息,他被国军战时临时转为军邮,待遇比照军人,比在地方邮局好了许多。他把我们娘们仨接到运城去。到了运城,又是另一种紧张和危险,整天要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家家都挖防空洞,听到警报响,就钻进自家的防空洞。在运城大约有一年时间,部队要转移到洛阳,我们随着军邮队走,有部队战士保护,但路要靠自己走,父亲抱着三岁的弟弟,母亲领着我跟后边。一天下来,父亲的胳膊都抱肿了,痛得举不起来。有一次,他把弟弟放在一个村子的土地庙前,想让好心人领走,刚走了几十步,觉得又不忍心,就反身回过头把弟弟抱走,幸好弟弟没有离开。

在转移的途中,经常吃不饱,每到一地,总是先到当地老百姓家讨要吃的,能讨到啥算啥,根本就不计较粗细好坏。我们有战士的保护,也懂得一些防空知识,听到警报声,都能服从保卫战士的口令,卧倒在马路边的农田里。当时正是五月天,我趴在豌豆地里,趁机折豌豆角吃。日本飞机来了,飞得很低,几乎能擦着树梢,声音震耳欲聋,又是扔炸弹,又是扫射,跟在军邮队后边的逃难的人群,不懂如何躲避日军飞机,损失惨重。日机飞走后,哭声一片,我看到满路是残肢断腿,血迹碎肉,树枝上挂着遇难者的肠子肚子,有的被炸得难成人形,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的味道,真是恐怖极了!这悲惨的一幕,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中,至今难以忘却。到了洛阳,一连几天,我都恶梦不断,几次被吓醒过来。

五六天,终于到了洛阳,日子总算安定下来,再也不用逃日本。在洛阳待了三年,父亲又被转移到西安终南山下的太乙宫。抗战胜利时,我已经14岁了。8月15日那天,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我看到许多人流着眼泪,奔走相告,到处都是庆祝的鞭炮声,到处都是欢庆的锣鼓声。母亲高兴地搂着我说:咱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逃日本了。

抗战胜利后,父亲又回到地方邮局,我们从太乙宫搬到西安。从此,长居于此,成了西安人。

➥ 本文由(蝉鸣)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访鉴真故居》王西彦

访鉴真故居 上德乘怀渡,金人道已东。 ——思托:《伤鉴真和尚传灯逝》 看到报载日本作家井上靖来中国观看影片《天平之甍》拍摄外景的消息,不禁使我回忆起几个月前访问扬州鉴真故居的情景。 扬州西北郊有座叫做“蜀岗”的名山。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所引资料说:“蜀岗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征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

《昆明雨》高洪波

昆明雨 高洪波 云南省电力局的工会主席汪兄,是个文学与摄影爱好者,由于曾聆听过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先生一次文学讲座,故而在冯牧先生逝世后,动了写一本关于冯牧与云南的著作的念头。汪见是说干就于的性格,1996年7月间,他在昆明海埂召集了一次小型座谈会,题目叫“冯牧文学之路研讨会”,我很荣幸被邀请参加。...

梦里寻她千百度

听醒木一声收,故事里她还在等候,说书人合扇说从头,谁低眼,泪湿了衣袖。 初见她,恍如隔世。考场中,她在我的旁侧,我细琢她肤如凝脂,笑靥如花。这是中国古典美的鹅蛋脸,两弯柳叶眉镶嵌在漆黑如夜的眼眸之上,眼睛大得出奇,颇有卡通动画的意味,唇似含朱砂,面若中秋之月,鼻子小巧而高傲地挺立着。转盼多情...

彼岸,灯火阑珊

那天,刚好下雨,我站在台上唱了首《雨爱》,唱着唱着,看着窗外的雨,便想起了你,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起过我。 那晚,流星飞过,我坐在操场闭眼许下我们都会幸福的期许,抬头时,流星早已不见,不知道你规划的蓝图里,有没有我存在的必要。 有人说,何必把回忆弄得比经过还长。再浓的感情回忆的多了也就没味了。回忆...

《大明湖之春》老舍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