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小记》毕克官

阅览1461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90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姑苏小记

毕克官

枇杷丛中紫金庵

还没有想到游苏州,上海的几位画家就向我介绍隐臣在苏州洞庭东山楷杷丛中那座古庙紫金庵了。

我们从东山镇出发,爬过了一个山坡,在枇杷丛中转了一阵子,黄色的庙墙就呈现在眼前。走得实在有些累,同行的滕同志先把我带到庙里特为游客设置的茶座上。看庙的云川和尚热情地为我们泡了壶本地名茶“碧螺春”。尽管口渴,眼前又摆著名茶,但还是先跑去欣赏那些相传是宋代的泥塑罗汉,求个“先睹为快”。

这是的罗汉共十六尊,塑得确实精彩。给我突出的印象是:表情好。从那些不同的眉眼之间,透露出了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性格。塑造手法基本是写实的;古代艺术家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及表情,在关键处采用了夸张手法;妙就妙在处理得和谐自然。能于平凡见新奇,灵巧中见朴实。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底纹处理得生动自然,使人不大相信是用泥巴做出来的。

据庙里的说明牌介绍,此庵建于唐代,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了。史料记载,罗汉是宋代名雕塑家雷潮夫妇所塑。但我也听人说,是否为雷潮夫妇所塑,尚待研究。

归途上,频频回头依依不舍地辞别古庵。心想,在这个偏僻的山林中,先人也没忘记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罗汉非雷潮所塑,其艺术价值仍在),一种民族自豪感没然而生。

马蹄得得虎丘行

从苏州火车站坐汽车到阊门下了车,预备换乘汽车游虎丘去。游胜心切,正等得有点心焦,这时对面传来了“乘马车!乘马车!”的喊声。离开山东故乡后,足有十五、六年没坐马车了。这十几年,在城市坐惯了火车、汽车、脚踏车……,对马车的印象和兴趣越来越淡薄了。……终于,在同伴的鼓动之下,我勉为其难地上了马车。

谁知,随着旅程的缩短,我的想法竟然渐渐地改变了。首先,是那钉了铁掌的马蹄碰南石路发出的“得得”声打动了我。这声音时有规律,时无规律。它比之“突突”的汽车声、“嚓嚓”的火车声、嘈杂的人声,都要清脆的别致。它发自充满了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公路上,别有一种情趣。

我觉得马车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说慢不慢,说快不快,允许一个外地游客从容地游览风景。

为此,我感到在一些游览地区,马车也可适当保留一些,随游客的不同爱好去选择。有见于此,我才不谈名园古迹,而絮道马车之好了。

摘自:《大公报》1962年8月15日

➥ 本文由(弦月)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愿只如初见

曾经深爱的他,你还在吗?他是Z,她是H,俩个小孩在初一相识。中考那年,Z落榜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努力,H在高一念书,Z一直打听女孩的班级……后来,在上晚自习的时候,Z来到H的教室门口,他说:你喜欢什么?女孩说:什么也不喜欢。男孩说:下了课来楼底找我。叮铃铃:……上课了,H突然有点心动...

冬韵

清晨,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去,东方就早已泛红,随着红晕的一点点放大,太阳终于羞涩地露出它的笑脸。此时,它就像一个腼腆的女孩儿,从地平线慢慢地向上爬着,红晕也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渐渐逝去。也许是由于冬夜太寒冷,各式各样的树都穿上了绒衣,那绒衣雪白细腻,晶莹剔透,在温和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如钻石一般。...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可能想着我又在瞎胡扯什么,那么就用两分钟来看看,我怎么扯吧。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量是空前的,每天早上起床开始,打开各种媒体都是文字,每天每个人的阅读文字应该超过一万字,但是我们当代的人们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确实在不断下降,所以我才说,书读多了,文化就没了。 我曾记得...

有些情淡了就是淡了

暖一颗心,需要好多年, 凉一颗心,只需一瞬间, 很多时候, 你不得不承认,你不得不接受, 有些人,远了就是远了, 有些情,淡了就是淡了。 任你如何挽留,任你如何哀求, 也留不住,不爱你的人, 也求不回,不爱你的心, 时间在走,人也在变, 过去的一切,不管你如何努力, 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惊扰了桃花,掠去了芳华

桃花落尽,芳华满地,是谁惊扰了桃花,掠去了芳华? 清幽一曲,清茶半盏。窗前睡梦人,秀发几缕,清香几许。粉面桃花,笑颜如花,与君和。花开又几支,良辰有几许,君问妾答。良晨美景,浓情蜜意,羡煞鸳鸯,美煞桃花。君为妾梳妆,妾为君着衣。郎情妾意,只羡鸳鸯不羡仙。笛音幽幽,与君和,恩爱又有几许……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