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纪游》周沙尘

阅览4431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969 阅读时长:大约 6 分钟 ☑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纪游

作者:周沙尘

世界古代有所谓七大奇迹,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时胖尼基一个名叫昂蒂帕特的人为之命名的。当然,这个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年前的昂蒂帕特,是难以知道在他生存的年代,东方中国正在出现一座万里长城。所以,在他拟定的七大奇迹中,并没有包括长城在内。

其实,在中国至今仍保存的古代奇迹,还远不止一座长城,例如,公元1974年在西安发掘出来的秦始皇的陵墓,其工程的浩大,技艺的成就,至少把它列在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之后,称为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三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陵墓耸立在骊山北麓,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开始修筑,直至公元前210年死去,一共修了三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前后,这时他已统一了六国,指派丞相李斯督率刑徒七十二万人,“穿土锢泉,运荆蜀之木,发北山之石”,把工程的规模急剧扩大。有首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干人一唱,万人相钩。”相传有一块重约百吨的大石,因为运不动只好抛弃在俪山旁边,后来被人称为“恨石”。李白在《过始皇墓》一诗中,除描写陵园外景是“古墓成苍岭”外,还着重描述了地宫的豪华设施。诗曰:“幽宫像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天开。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这些描述和有关古文献的记载基本相符。据史籍记载:“陵中以石椁为游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内设百官牌位。又以金银为凫雁,人鱼膏为灯烛。为防备盗掘,还有机关弩矢。”又据《独异志》载:“项籍开启皇墓,探取珠宝,其余不尽取者,有金雁飞出墓外。”李诗所述“无春雁不回”,可能典出此处,所以,这处轰动中外的古代奇迹,在建筑史上确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难怪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之后,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说:“秦俑坑是世界的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涌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笔者在今年仲春时节有幸游历了秦始皇陵,蒙陕西省考古工作队队长袁仲一先生为我做向导,使我对这座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有了详细的了解。袁先生从兵马桶坑的发掘到建立博物馆,以及陈列展出都在现场,负责保护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物。他首先向我介绍了博物馆所处的自然环境。他领我沿着北坡登上一座土丘,这座土丘就是始皇陵。在冢巅,举目远眺,北边境蜒曲折的渭水,好像银蛇。南缘群峰屏立,一片苍翠。一笔峰矗立和土冢对峙,名叫“望峰”。相传修造陵墓时望此为准,因而得名。以望峰为中轴,东西两侧的山绵延环曲,像盛开的朵朵莲花。陵墓正好在莲花环抱之中。山南盛产美玉,就是蓝田玉;相传山北出金。所以,秦始皇选择此地营造长眠的地宫。如今陵墓四周环绕着两重白杨林带,冢上遍布石榴树。每当初夏,榴花似火,丛绿之中点缀着殷红,别具情趣。白杨林带正好长在陵园的内城和外城的墙基上。内城周长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都是南北向的长方形,城墙是夯土筑成,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内城和外城都是四面开门,门上都建立着阙楼。现在南门双阙台基仍高出地表,像两座山岳。

袁先生向我介绍奇迹的发现。他说,多年来,陵园附近不断有大量文物出土,特别受到人们注意的是,公元1974年春天,西杨村生产队农民在陵东1500米处打井时发现第一号兵马涌坑,后经钻探先后又发现第二、第三号坑。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三个坑的内含型制都已摸清。当时,中国国务院很重视,于公元1975年批准在一号坑原址建筑一座总面积16300平方米的博物馆。钢架结构的现代化的展览大厅长230米,高22米,跨度70米。已于公元1979年国庆节开放。展览大厅两侧是文物陈列室及外宾接待室。

当我走进博物馆大厅东端的参观台时,二千余年前的赫赫军容,历历在目。这许许多多“擐甲执戈,顿蹄开辔”的从葬兵马俑,重现着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队。真是“陈列六千兵马涌,伍整行严神奕”。

一号兵马涌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0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原来是一座地下坑道的土木结构建筑。可能是项羽火烧秦宫的同时,这木构建筑也被烧塌陷了,致使大部分兵马俑破残,彩绘也大多脱落。

我参观时,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已经揭开,清理出身高1.8米左右的陶武士俑近千件,和真马大小相同的陶马32匹。陶马四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初步推算一号坑可出土陶涌陶马近6000件,排列得有条不紊。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造型逼真,为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

一号坑的陶俑陶马排列成一个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有三列面向东的武士涌,每列70件,共210件,这些只是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这是军阵的主体。左右两侧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涌,似为侧翼卫队。武士俑有的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整个军队组织严密,队伍整齐,处于整装待发之势,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好像在等待一声令下,就可立即驰骋疆场。

第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的东面约20米处,面积为一号坑的一半,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5米,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与一号坑相同。从试掘中发现里面的陶马陶俑更为丰富多彩,已清理出身高l.8~1.9米武士俑190多件,木质战车11乘,陶马60多匹,各种兵器190多件,估计全坑可出土各类武士俑千多件,战车80多乘,拉车陶马800多匹,骑兵鞍马100多匹。证明这个军阵是由步兵、骑兵、车兵混合组成。所以,它的排列情况也和一号坑不同。前边是由立式和蹲跪式弩兵组成的方阵;右侧是由战车组成的方阵;左侧是骑兵。这种组编方法,在中国兵书上叫作大阵套小陈,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大型军阵。各兵种分开可以独立作战,集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战斗集体。

第三号兵马涌坑在一号坑西面北侧约25米处,面积较小,约520平方米,呈四字形,门前仅有战车一乘I武士涌68件。武士俑沿周围的墙壁面向内环立,不成作战队形,在通道处又是夹道排列,说明他们的身份是卫士。袁仲一先生分析:根据三号坑所处的位置看,它是统率一、二号兵马涌的指挥机关,即中国古代的所谓“军幕”。如此判断,一、二、三号兵马坑紧密相连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体系。它位于皇陵东侧,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京城外用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它恰好是兵强马壮,内灭六国,北却匈奴,南平百越的强秦的缩影。

秦始皇陵出士的兵马桶及配备的青铜兵器,不但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还是一个雕塑艺术的宝库。一号坑的武士涌,有的肃然挺立,有的凝神沉思,有的神态自若,有的横眉怒目……无数生动形象,反映了远古的秦代的艺术匠师,是有多么深邃的生活知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些兵马涌现已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也给世界艺术史增补了光辉的一页。去年有极少数的陶涌陶马运到北欧和联邦德国等国公开展出达一年多之久,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秦始皇兵马涌博物馆开馆以来,每天国内国外的观众络绎不绝。人们看后无不赞叹不已。有的说:“这真是世界现存最古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卢森堡的大公让说:“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博物馆采取边发掘、边展览的办法,待三个坑全部发掘完了以后,这里将还会出现更灿烂的艺术珍品。

摘自:纽约《海内外》杂志1981年l~2期

➥ 本文由(月影)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凌寒散尽暗香来

作者:杨艳辉 有一年的春天,小区背后那座肆意横生的州主山,被植上了大大小小的风景树,名目繁多。放眼望去,整个山像整装待发的列队一样,精气神十足。后来,那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土路,加宽修成了柏油路。一年一年的,山上的树长大,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致,成了徽县人眼中的植物公园,闲暇时都会上山溜达...

《蒙自杂记》朱自清

蒙自杂记 朱自清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

一生学做人

做人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时刻,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律行,让自已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赢得社会、生活、他人的信赖。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用纯净的心灵来感受父母的身传言教,耳染目濡种种关于人的行为。当然父母的教育是最好的榜样...

关于春天的美文摘抄

关于春天的美文摘抄:喜欢春天 一年有四个季节,桃红柳绿的春、骄阳似火的夏、天高气爽的秋以及白雪皑皑的冬。我最喜欢的是春天,因为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新的开始。 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早晨,春晨的空气像过滤过似的,异常清新;喜欢春天的中午,太阳明晃晃的照在阳台上,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看书...

描写秋雨的美文段落摘抄

1、过了好大一会儿,雨才淅淅沥沥的下起,这时,雨水打在叶子的声音,雨落在地上的声音,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都纷纷响起来了,交织成了一首恬静的小曲。树叶与树叶之间的摩擦,则成了最好的伴唱,小草小花也翩翩起舞了。雨越下越大,又从大雨渐渐地变成窸窸窣窣的小雨,连绵起伏,诗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