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十亿人的宝岛母亲

阅览1841 作者:云归梦里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748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1997年4月,大陆首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在北京307医院进行,这也是跨越台湾海峡的第一例骨髓捐赠,受髓者是罹患白血病的17岁安徽少年。当台湾志愿者几经辗转将骨髓送达北京时,患者父母只了解到有限的信息:捐髓者是一位年过50的台湾妇女。这位捐髓妇女捎来一句话: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够挽救少年的生命,让他重返校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手术最终失败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少年母亲对记者说:“海峡两岸都为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我是孩子的生身母亲,那位远在宝岛的母亲是孩子的再生母亲,我们全家永远感激她!”

4年后,记者到台湾作驻点记者。经多方打问,终于找到了这位感动两岸的“宝岛母亲”——已经年近六旬的杨秀霞。

“这是我应该做的。骨髓捐了还能再生,孩子没能救活是最大的遗憾。”她这样对记者说。当年她55岁,是捐髓的最后年限。面对亲友的顾虑和劝说,她义无反顾走上手术台,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到花莲为大陆少年抽骨髓。只抛下一句话:“能与这孩子配型成功,说明我俩有缘,我一定要为他捐出骨髓,挽救他的生命。”

“我在大陆也有个儿子了,不知他长得跟我像不像?”杨妈妈曾这样幸福地对亲友说。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念念不忘这位与自己有缘的安徽少年,甚至拿出积蓄打制了一块纯金的“吉祥符”,准备在日后见面时送给这位少年。

手术失败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但是这份隔岸同胞的深情依然激励着她们一家人奋勇向前,努力战胜生活。

时隔数年,这位慈善、平和的母亲谈及那个孩子,眼里仍闪烁着泪光……“我从没想过回报,只是希望自己能为他做点儿什么,这是说不清的缘分!”

台湾是中国割不断的血脉,两岸同胞的同源同根是剪不断的。多少同胞因为历史遗留原因,一生都未曾相见。正如赵嘉音那首《台湾,我们等你回家》写出了多少人潜藏在心的执愿啊。

➥ 本文由(雅歌)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岁月匆匆,太过匆匆

似乎:“在任何人的生活中,都存在一种缺失和遗憾。无论智商有多高,还是财富有几许,以及时间有多足,但都无法再找回那些在不经意间曾丢失的东西了。”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错过,都会有后悔,都会有无奈,都会有不得已,都会有没把握住的时候吧?最终;我们不得不接受无奈的结果,直到某天明白感悟了...

《南行杂记》朱自清

南行杂记 朱自清 前些日子回南方去,曾在“天津丸”中写了一篇通信,登在本《草》上。后来北归时,又在“天津丸”上写了一篇,在天津东站亲手投入邮筒。但直到现在,一个月了,还不见寄到,怕是永不会寄到的了。我一点不敢怪邮局,在这个年头儿;我只怪自己太懒,反正要回到北平来,为什么不会亲手带给编辑人...

新雪寄怀

下雪了。凭窗而望,雪花万点,从天而降,忽急忽缓,恰似万千白衣仙子,翩然起舞,舞姿曼妙的雪姑娘,引领着我的思绪,将我引至那曾经走过的往昔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冬日,一夜飞雪后,茫茫大地,银装素裹,朔风凛凛,阵阵凄寒,路上罕有人迹。我正在中关村单位的宿舍里看书,忽然听到敲门声。我跑出去一看...

我想就这样静静地老去

我想就此静静的老去,只因时光太过缠绵还有那风雨里走过的青春,热血尚未燃完。我想安然的入睡,只因梦境充满虚幻;年轻岁月里那风云动荡的时光,承载了我们些许的悲欢和沉沦在内心深处的孤独;犹如一座静默的火山..... 生活如在山路上跋涉,转过一山,迎面还是一山,日子冗长而苦燥,看不到身边独好的风景...

彼岸,灯火阑珊

那天,刚好下雨,我站在台上唱了首《雨爱》,唱着唱着,看着窗外的雨,便想起了你,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起过我。 那晚,流星飞过,我坐在操场闭眼许下我们都会幸福的期许,抬头时,流星早已不见,不知道你规划的蓝图里,有没有我存在的必要。 有人说,何必把回忆弄得比经过还长。再浓的感情回忆的多了也就没味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