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书结缘

阅览647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171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作者:陆昕(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文人与书结缘,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文人的事业、生计都与书分不开,由此而爱书、藏书也就理所当然。然而,书又具有商品属性,并非你所爱、所想的书都买得起、藏得住,所以又生出许多文人与书的酸甜苦辣的故事。人们爱看书话,一半原因是为了获取一些版本知识,另一半,依我看,也许还是大半,就是想看看这些藏书故事。

由此而想起我结识的一些前辈的往事。虽然谈不上故事,却与书有关,随手写下,以作雪泥鸿爪。

启功先生藏书甚富,与客厅相连的一间房中,列架充楹,却非四壁皆书。因为四壁皆书,则表明中间是空的,可容人走动。启先生这间房中的书架却是一排排行列,只供人穿行。这书库并不任人进入,我那次也是“误入白虎堂”,事前并未请示,事后也不好说明,但由此知道启先生藏书很富。不过有次与先生闲聊时,聊到他过去坎坷多年,没钱买书,又聊到我祖父的好友赵元方,他感慨道:“文人没有不爱书的。赵元方有钱,可以买好书,所以我们这些人,都羡慕他。”他到老年,仍然买书不辍。有一回,中国书店某师傅送来某部大概是他久思不得的古书,启先生翻看时手都因激动有点哆嗦。我怕打扰,起身进了他的卧室,见床前柜上有他自作的一副对联镜心,上书“饮余有兴徐添酒,来日无多慎买书”。看着联语,回想方才,“言行不一啊”,我心想。

启先生的好友张中行也爱书。记得我第一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见到张先生,只五句话过后,张先生马上问了句令我大感突兀的话:“你们家还有多少书?”看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张先生起身,一指他身旁和身后的白墙,又将两手向四下里一分,问:“一面墙?两面墙?能摆几墙?”张先生藏古书不多,旧书不少。他跟我说,因他佩服周作人的学问,又跟周的私交不错,所以周作人的所有著作他都有,并且本本都有周的亲笔题赠。“文革”时,张先生怕红卫兵问罪,将周的题赠页一律撕去销毁,将书全部保存下来。我听后想,这纯是知识分子的书生气。

朱家溍先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大家,我对他说的话中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他说:“凡是收藏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穷人。因为每一样经他收藏的东西他都视为拱璧,难以割舍。光收不卖光进不出,而天下得有多少好东西?个人能有多少钱财?直到最后收不动,变成穷人完事。”

看前辈的书话,常见有“室人交谪”一语。这是文雅的说法。直白地讲,就是夫妻打架。因为书而夫妻反目、争吵,已是藏书文化中一道说不上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我倒认为,文人也要卖书。因为文人的买书钱是从那有限的几个“俸禄”中省出来的,而且节省的还不是他自己的,是带着老婆孩子的衣食之资。所以,文人不应完全走藏书家之路,将本不富裕的自己变成穷人。爱书、藏书无可厚非,但断不能影响了家庭。况且,书本身就需要流动,你把它禁锢在家,实质也是对书的伤害。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使其流布人间,与天下人共赏,正体现了书的最大价值和最佳途径。

➥ 本文由(落花)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沈阳一日》高洪波

沈阳一日 高洪波 身为东北人,东北却涉足不多,一是因为从小就随父母人关,继而青年时期入伍云南,对南方的喜欢与适应,已远甚于东北;二是由于东北距北京近,譬如沈阳,一晚上的功夫,差不多抬腿就到,机会有的是,殊不知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最多的机会往往又最没机会,因此我居然从没到过盛京沈阳。 本来年初《芒种...

从故乡到故乡

从故乡到故乡 ——朝圣之旅平陆行 题记——从遥远的湖北大冶傅氏栖住地到山西平陆的圣人老家到底几次了,我说不清,因为梦回故里的次数无法计数。从遥远的湖北大冶傅氏栖居地到山西平陆的圣人老家到底几次了,我记得很清,除开梦里的真正意义上的仅此一次。这是第一次从故乡到故乡,穿越殷商历史之行。...

《牡丹园记》严阵

牡丹园记 一九五三年,四月,我到皖南去,经过狮子山下,遇上了雨。江南人在这人季节出门,总要带把伞的,我初来,没有这个习惯。雨,虽是很细,却不紧不慢,下得挺有耐性,眼前的狮子山,只一会,便裹在雨雾中了。 雨不停的下,石级小路被雨水洗得分外明净。路两边新拔节的翠竹,被碎雨星罩着,绿蒙蒙的,望不到边际...

五月繁华,我遇见一场盛世

一、如果可以,我可以当你姐啊! 我托着红色格子的行李箱,霞一个人在车站对我挥手告别,她说,言欢,祝福你! 在长途客车上,掏出耳机塞到耳朵里,把音量调到最大,微微闭上眼睛,车窗外和车窗内一切的喧嚣和繁华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不久就到达了G城,三月的G城很冷,到处都是穿着大衣...

有一种爱,她说不要回报

提笔犹如笔柱千斤,忽感无言。从未萌发过要给你写信的念头。一辈子与土地为伴,目不识丁的你,总是很难与文字联系起来。而今,我要把许多不曾对你表白的话付诸于笔谈中。 你带给我的温暖和爱,用“感恩”二字是远远难以报答的。从咿呀学语到亭亭玉立,十八载的抚养、教育和疼爱,您带给我的是代替了母爱的双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