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青泥古道

阅览6588 作者:王新锳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881 阅读时长:大约 4 分钟 ☑

春光正好,一座又一座山梁远在我们身后。阳光携着风,在乡村的田野散步,远远望去,山梁上、地埂旁、房前屋后,到处弥漫着一抹白、一抹红、一抹黄的烟霞,走近了才知道,那是春天的花事,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做着盛大的道场。风过村庄,田野像明眸皓齿的少女,浅浅的心事伴着落英缤纷,弥漫在淡淡的花香里。沿着“远通吴楚”的古道,一条宽阔平展的水泥路绕过刻有“玄天神路”的石碑,蜿蜒伸向大山深处……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千多年过去了,时光的河流中一直回荡着诗人不绝的叹息,一段艰险难行的入蜀古道,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马铃儿的响声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很美,也很遥远。循着时光的步履,在暖风融融的旷野中行走,如一枚草叶一样吸纳天地精华,前方不远处,仿佛潜藏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只待我去聆听,去体味。

翻过几道山梁,青泥岭的主峰突兀地跃入视野,许多人知道青泥岭,却不知道铁山就是它的主峰。铁山因其色似铁,得以此名。然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却是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历史遗迹,一座庙宇、几棵古树,所有的一切都被岁月浸泡,让时间淘洗。我们一路追寻而来的好奇,在春天的风中膨胀,一直觉得,青泥岭的神奇,不仅仅是因为伟大的诗人写过,还以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横亘在徽县东南嘉陵、大河、虞关三乡镇之间,绵延20多公里。

铁山的半山腰有几座房屋。春天的午后,阳光温婉地洒在一座古旧的戏楼上,残破的戏楼仿佛饱经风霜的老人,衣衫褴褛却肃穆沉寂。对面是太和庵,据传唐玄宗李隆基为避乱入蜀,途经青泥岭时在太和庵小住,因此也叫太平庵。戏楼与太和庵遥遥相对,印证了“爷庙对戏楼”的民间俗语。古旧的戏台,不知道承载过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每年三月二十日庙会期间,这里要唱三天大戏,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从太和庵屋后的斜坡向铁山峰顶攀登,走着走着就累了,顺势坐在坡边的石块上歇息,喘着粗气儿俯瞰远处的山川田野,山下的路变得细瘦了许多,让人一时迷茫,难辨来时的方向。春光染绿房前屋后的树木,那些安静的农舍,正在享受春日的阳光,尽显端庄朴素。起身进入一段灌木林,带刺儿的枝条笼着曲折迂回的羊肠小道,伸进铁山沧桑的梦里。蒿草丛中,七零八落的城砖泛着幽冷的光芒,像无语的倾诉,悠悠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今朝的落寞。邑人清乾隆进士张绶对铁山有这样的描写:“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曾几何时,这条陕甘入蜀要道从虞关至铁山,沿途悬崖绝壁,栈道凿石成路,全用铁链钩连。如今,连接通蜀要道的铁链早已不知所踪,峭壁上依稀可辨的古栈道,也被丛生的树木覆盖,被无情的风雨打磨。

到了山垭处,眼前豁然开朗。向右再走数步,有一处院落、几座庙宇,古时候的铁山寺大概就在这个位置了。院里院外旧砖新瓦混杂,一块饱经风雨的石碑矗立在瓦砾之中,岁月无情,碑文已经无法看清了。庙门都上着锁,房屋的墙体有一部分是劫后余生的旧物,一部分是近年来虔诚的信士们的功德,修补过的房脊被阳光映衬得更加鲜亮。几处残垣断壁孤零零地杵在一角,它们见证过岁月的凄风苦雨,历经过人间的悲喜巨变,衰老的身躯映衬着苍松、荒草,慢慢地便成了山的一部分。

往左攀上一座峰顶,除了来路之外,虽然三面悬崖,但周围十分开阔,地势平坦处也有一座庙宇,据说是玉皇大殿,门上依然挂着锁。蒿草丛中散落着一些石柱,大多残缺不全了,看着很像院落边上的栅栏。阳光依旧洒在庙宇的屋脊上,影子扑在荒芜的院落,如难以穿越的梦境。依稀可辨的壁画,还能勾勒庙宇曾经的华贵,但岁月的冲刷下,无论如何都难以再现当年的真容了。

绕到玉皇大殿后面,清凉的风迎面扑来,几棵苍翠的松树临崖而立。站在树下极目远眺,群山叠翠,莽莽苍苍,一弯江水静卧在群峰脚下,细瘦的山路如绳索一般绕进大山的褶皱里。听着不绝于耳的阵阵松涛声,思绪早已越过目光,飘向更远的地方。公元1132年—1156年,南宋王朝以青泥岭为抗金前线,驻守大将吴玠、吴璘、吴挺父子及将士八万余人。青泥岭烽烟迭起、战马嘶鸣,战火在嘉陵江两岸燃烧,吴玠、吴璘兄弟为保住仙人关,收缩兵力全力防守,与金兵展开大小数十次的战役,凭借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河流,创下了仙人关以少胜多的战例。仙人关、杀金坪、胜金坪,这些蕴藏着故事的地名,记录着青泥岭的岁月中,那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点点滴滴,回神,已是久远。

山高水长,流年岁月早已沧海桑田。大地沉默,时光忽如静止,耳畔似乎还有仙人关大捷的欢呼声,那些胜利的呐喊,给这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如果刨开古道上的荆棘杂草,一块石碑,就会记录一段鲜活的故事;一片瓦砾,就会描绘一段老去的光阴;一段传说,就会牵动人心最柔软的疼痛……

➥ 本文由(飞絮)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你是一捧留不住的月光

夕阳坠,皎月升,阵阵蝉鸣。风轻轻,不期,却相逢。我们问候,像多年的老友,只是微红的脸,暴露了我心的紧张与羞涩。 夏的夜晚,你缓缓走着,我静静跟着,月的清辉洒落,你如误落人间的仙客。我痴痴地想:是月老醉了酒,你我这一世相逢?还是风太大,倾斜了丘比特的箭?无论哪一种,我都深深庆幸,与你共遣夏季寥落的...

《新疆风土杂记》茅盾

新疆风土杂记 茅盾 晚清左淙棠进军新疆,沿途筑路栽树,其所植之柳,今尚有存者。那时湘人杨某(忘其名)曾有诗曰: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有人说,现在新疆地主引水灌田的所谓“坎儿井”,不是左过棠而是林则除。但“坎儿井”之创设,也是左宗棠开始的。“坎儿井”者...

人生就是舞台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人有前台,也有后台。我们则是穿梭其间的演员;有的人演配角,有的人演主角,台上不可能老是我们在演;有时我们可以走到后台,喝点茶,或是检讨一下自己的演出,到我们该出场的时候,就又回到舞台上;不论我们是主角、是配角,这场戏总不能少了我们;不论我们是在前台、在后台,就是为了演好这场戏...

《一碧万顷三门峡》张毕来

一碧万顷三门峡 张毕来 在郑州看了几次豫剧。有一次看的是《罗纱记》。这是根据《警世通言》的《苏知县罗衫再合》编的。郑氏在监察御史面前跪诉过去仇冤的时候,有一句是“看看黄河几时清”。唱到这一句观众里起了一阵夹着欢笑的耳语。大抵说:“今天可真清啦!”“她那时候,说黄河清是象征;今天,是实在。”...

年华里际遇你我的痕迹

岁月如歌,生命中那些曾经繁华的过往逐渐消散。青春飞逝,早已带走了半夏的诱惑。我们的故事,却还停留在时光记忆的深处。 --------题记 静夜下,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华灯初上的街道,没有什么风景可寻,只见每个过路人撑着伞行迹匆匆的从身边走过。透过雨帘,总能感触到那一抹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