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散文:破碎

阅览6672 作者:佚名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038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既然没有永远的将来、何苦要所谓的继续或开始?

我成了破碎的女子。

不会说话,不会微笑,忘记了疼痛,忘记了呼吸,忘记了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我在那一面镜子前枯萎了容颜,忘记了曾和谁在那一面墙上许下过宏愿。忘记了刻骨铭心的爱,记不住深入骨髓的恨。

春寒、夏眠、秋死、冬亡,只奏一段曲终人散。季节一季一季的更换,心里再无骚动,仿佛有一丝悲伤划过,却感受不到丝毫落魄,一切都破碎的不可言说。

是的,就连住满心房的悲伤它也破碎了,化做一地看不清的影。我慢慢蹬下,伤慢慢浮起,就这样轻易穿越了我的一生。

放大的瞳孔里狰狞的落寞,我轻轻拭去,它轻轻掉落。我在岁月的时光里打滑,双手合十,生活就这样活生生的在我面前,脱下它的姿色,我在隔着情感的橱窗里,欣赏它,没有任何表情。

麻木了。

仿佛没有了思想,也的确是真的没有了思想,大脑里充斥着灰白色,就这样一脚一脚的迈过浮华,踏过纷纷扰扰,走过一季又一节的沧桑。我不知道脚尖的方向,看不清心里的思想,听不见耳边的厮磨。我不知道自己在那一地那一站那一面土上视沧海桑田。

日子不会哭泣,也不会微笑,永远是没有来由的随波逐流,却也永远没有停下来的驿站。

也许吧,世界上傻子成群。

我终究成了破碎的女子。再也学不会完整。

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一个苍白的人。

不去奢求世间的任何一种感情。

爱,太重太重了,我重的喘不过气来,我只想生活在一个苍白的世界里,做一个苍白的人。一个人,简简单单,过生活。

没有那么多的爱,也没有那么多的恨。我不想在泥潭里挣扎的过。

我要做一个孤儿,没有亲人,我要做一个冷血者,没有朋友,我要做一个苍白着,没有爱人。一个人,自生自灭,不需要人陪。

情感的世界太过混乱,也太过复杂。

我不想要别人给我爱,也不想给爱别人。

我不想听到任何的承诺,也不想去要求别人什么,别人的,所以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我不想要过多的欲望,也不想有过多的杂念。

无论我生与死,也一样,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我不要束缚,不要牵绊,

我只要一个人,静静地看着,这个落寞的人间

一切都荒谬的不可言说。

世俗是一片汪洋大海,我被拒绝在强大的河流之外,得不到爱,也得不到恨,不痛不痒的被折磨着。永远只能仰慕着别人的幸福。生活就像一个年轮被注定着,感到强大的无能为力 ,傻子。

寂寞的傻子,麻木的傻子。

欣赏花开花落,看春去秋来,心里没有一丝波澜,平静的看着世间变化万千,默默仰望着沧海桑田。

这个季节,风多了一些。没有了爱,也就不再有怕。

【作者:南枝向暖北枝寒、】

原创散文,版权归作者及阅读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一番刻骨铭心,最是情难自已

离开校园时候是五月中旬,春天的气息很是浓厚,而这样的天气也恰恰很是暖和舒适。那一天倒当真是记得真切的,前一晚还是毕业酒会,然而隔天便是各自拎着大包小包,缓缓淡出了校园。于是,那一刻,忽然对这个待了四年的学校有了不舍。这在四年前,几乎是无从预料的。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四年之后会对这个学校...

描写七夕的爱情散文精选3篇

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七夕节。这个节日现在更多的人习惯称它为中国情人节,在这个时间情侣、夫妻都会一起度过。下面是阅读网小编整理的描写七夕的爱情散文精选3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描写七夕的爱情散文精选篇一:七夕,我站在梦的边缘 我站在此岸,我遥望彼岸...

富含哲理的短篇散文欣赏

哲理人生,或“人生哲理”,它是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富含哲理的短篇散文欣赏,供大家欣赏。 富含哲理的短篇散文欣赏:信念是一粒种子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

感恩教育需要智慧唤醒

去年一个晚上,一位家长打电话过来诉苦,孩子因为过生日蛋糕买小了,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希望我这个班主任教育一下。 第二天早上,在晨会课上,我进行了小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有没有给父母过生日?父母生日有没有送礼物?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每年都要过生日吗?调查结果...

杨绛散文集《小吹牛》

导语: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