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占八斗的故事

阅览2940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710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才占八斗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见突出。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

“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这真是个有趣的评语。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成语合并起来,称为“七步八斗”,以形容诗才的敏捷和高超。

➥ 本文由(微风)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路边的李树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智慧过人,遇事爱开动脑筋,仔细分析,先思考好了再动手做事。 有一次,小王戎和一群同村的小孩子们一起出去玩。大家打打闹闹的,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外。 孩子们越跑越远,一直到了郊外的路边。一个眼尖的孩子忽然发现了什么,抬起手臂指着不远处说道:“喂,你们看哪...

天下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起我的父母,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不管多远父母的心都离我好近,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牵挂着我.现在我只能对他们说对不起请原谅女儿的任性. 当我对爸妈说我要离开时,爸爸很沉默,妈妈只是淡淡地说”随你”话虽然简单,但我却懂他们的不安和无奈.我看出他们眼中有泪心中有话却没有说...

我会永远珍惜我的友情

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独立走在幽静的校园小路上,看到树上的叶子抵抗不住风的拍打哗哗的落下来,内心便生出一种悲哀。 踏入大学校门后,我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从此不再有父母生活上的帮助,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事开始自己做,路开始自己走,恐惧、迷茫、无聊、郁闷时不时爬上心头。 突然收集铃声打断了我背上的思绪...

学会从失去中得到

唐代伟大文学家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说有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蝜蝂,行走时遇到东西就拾起来背在背上,高昂着头往前走。它的背发涩,堆放上去的东西掉不下来。结果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不停止的贪婪行为,最终导致它累倒在地。听朋友讲,一位旅客去三峡旅游,站在船尾观赏两岸的景色时,不小心将手提包掉落江中...

三寸的天堂,木兰香遮不住的伤

我停在那里不敢走下去,看着那个暗了许久又突然亮了的头像,我只想让悲伤无法再次为你上演,我不想在下一页为你亲手写下的离别,仍然是由不得你去拒绝。 也许你已经忘了,你曾经问过我“永正,你怎么老在我们的爱心地里种木兰花呢?莫非你也喜欢木兰?” 我知道如果我说了一个谎,就得用下一个谎来圆这一个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