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故事

阅览2965 作者:佚名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431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拔苗助长的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 本文由(夜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抗日英雄王铭章的故事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对恩爱夫妻家里传出的响声

导语: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凌晨四点还在沉睡,可是,有这么一个小镇,在每年的6月15号这天,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这个时间里响起闹铃声,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因为一对夫妇。 时至今日,英国的福尼亚小镇上仍然保留着这样一个良好的传统:每年6月15日那天的凌晨四点整...

我和友情谈了一场恋爱

我总会无端地想起西林。她像个恍惚的影子,长久地占据着我青春时光大片大片的记忆。 彼时,我是寝室里最瘦的一个,西林比我胖了将近十五斤,恰恰,她却又被分到我上铺。不太喜欢她,眼神清冽而又散漫,看人的时候,总从别人的头顶一掠而过。她是城里的孩子,有理由这样。 我初晒过城市里的阳光,因为炫目,还未完全适应...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

指雁为羹

关于指雁为羹的故事 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明 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 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