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赵登禹的故事

阅览340 作者:抗日英雄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3190 阅读时长:大约 6 分钟 ☑

赵登禹(1898--1937),字舜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任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孩童时代

赵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7岁进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两年后辍学。13岁时拜名师习武,打下了武工的功底,对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及刀、枪、剑、戟诸班兵器都有功夫,尤善徒手夺刀、赤手夺枪。16岁时,与其兄赵登尧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步行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16混成旅当兵。

革命岁月

1914年春,刚满16岁的赵登禹,同二哥赵登尧及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胜,离开家乡,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经历千辛万苦,在冯玉祥的16旅第1团第3营当了副兵。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通州、廊坊、天津3处驻防;在一次阅兵中,赵登禹以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中,当了随身护兵。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赵登禹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长,攻打奉军炮兵阵地;攻下奉军阵地,缴获大炮百余门,全胜而归,遂升任第一连连长。同年11月,开始了著名的“南苑练兵”。

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3年初,日军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又将战火引到了长城一线,赵登禹奉命率领109旅从蓟县出发,把守喜峰口阵地;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坚守住了长城阵地。

喜峰口战砍杀日军5000余名,炸毁大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长城抗战后,第29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132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1933年秋,29军入察,赵登禹率领132师驻防张北县,期间日本驻屯军为了吞并察省,经常派特工人员窜扰独石口等地进行挑衅。同年9月,赵登禹率部进驻察哈尔省张北县后,“制造”了两次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

1934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经张北不仅不按规定接受赵登禹部队的检查要求,还有意进行挑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赵登禹下令挑选1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紧握带着明晃晃刺刀的步枪,一边高喊口号,一边在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

1935年8月,赵登禹及所部随第二十九军移驻北平附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

英勇牺牲

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

家庭成员

父亲

赵锡君[13]

妻子

倪玉书[14](2011年去世,享年91岁)

大哥

赵登銮

二哥

赵登尧

女儿

赵学芬(1997年从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职务上退休)

女儿

赵学芳

儿子

赵学武

轶事典故

打虎将军

1919年春夏之交,冯玉祥部驻防湖南常德,城北德山和石板滩时曾闻有虎伤人畜。有一次,赵登禹和战友们在德山练习野战,训练中发现了一只猛虎,士兵与山上居民边追边打,赵登禹冲在前面,连发数枪,皆击中老虎的要害,最后,老虎窜到江中。士兵们把老虎拖了上来,送到冯玉祥处,冯玉祥很高兴。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示纪念。

勇擒匪首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了“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争看众人斗酒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郭坚欲拔枪射冯之际,赵登禹出手制服了郭坚。因下手迅猛,竟然拧断了郭坚的脖子。

人物评价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冯玉祥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来称赞赵登禹

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称赞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赵学芬说:“我父亲的手可巧了,听说他收藏的古玩坏了,都是他自己修。”

《救国时报》1937年曾这样评价赵登禹:“奋战至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之模范。

1939年日本发行的《大陆战史》中评价赵登禹说:“白日下的噩梦”。

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后世纪念

追赠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1946年,北平各界举行公祭赵登禹、佟麟阁仪式;1952年经冯玉祥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提议,毛泽东主席为赵登禹亲属签发了《北京字第捌拾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为国捐躯的英勇壮举作了表彰,确认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

塑像

1985年,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赵登禹将军塑像

陵墓

1980年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的赵登禹墓

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园公祭大会之后,何基沣奉冯治安之命到北平将赵登禹灵柩于次日由龙泉寺起灵,运至卢沟桥以东2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文化大革命期间,赵登禹烈士的墓被红卫兵挖开,欲盗取“金银财宝”,一无所得后,砸墓而去,烈士尸骨无存。赵登禹墓于1980年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1980年至2003年,北京市和丰台区政府又三次为赵登禹烈士墓整休扩建和立碑,并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赵登禹路

1946年11月25日,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了《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保留了这三处地名,并沿用至今。

赵登禹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北部,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有这样两项决议:一是决定中央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二是进城之后不要用中央领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得到新中国认可。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前由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条街道得以在新中国继续沿用的原因。

赵登禹大街

原名东关大街,明代时在通州城东门之外傍河形成,作为货栈与买卖街道,至今已有600多年。1946年,为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更名赵登禹大街;1981年恢复原名;1985年10月,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又改称“赵登禹大街”。

纪念馆

2014年,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举行赵登禹将军事迹纪念馆开馆仪式,以此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馆由7个部分组成,以大量翔实的图片、文字、影像和实物等资料,见证了赵登禹将军一生顽强抗敌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展馆内陈设有喜峰口战役沙盘模型,还播放着关于喜峰口战役的电视节目,陈设了赵登禹将军生前的旧照片、遗墨、仿制的喜峰口战役大刀、民国政府颁发的荣哀状、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烈士证等。

学校

199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60周年之际,经北京市教委、市编办批准,将北京市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2003年4月与嘉园小学合并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赵学芬任名誉校长。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口述:爸妈离婚后开启我们五姊妹噩梦般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很少在家,即使他回来了,也总是和我妈吵架,甚至动手打架。有次爸爸回来,妈妈做了一桌子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见面还不到三分钟,就吵了起来。 我吓得躲在门的后面,看到爸爸拿着一张板凳砸在了我母亲的背上。她痛得趴在地上,嚎哭惨叫,爸爸在那个夜晚走了。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见过她。后来...

孟婆汤

孟婆汤 题记: 幸运是什么颜色的,假如命运是顽固的。 执着是什么颜色的,假如痛苦是永恒的。 (一) 你们已经遗忘了曾到过的幽冥。 记忆中泛黄的碎片一定早已在无数的轮回中如烟消散。 淡然喝下满满一碗的孟婆汤,带着忘却的轻松飘向另一个世界。 你们可以轻易做到。 可我,我做不到。...

必读:最易忽略的“性爱杀手”

性爱和婚姻密切相关。和谐的性爱能够让婚姻更幸福,让夫妻感情更稳固,而不和谐的性生活会让带来婚姻危机。新婚燕尔的时候,夫妻之间自然是柔情蜜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婚越久,性生活就越容易索然无味。要想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和性爱,享受它们带来的快乐,就不可忽略“性爱杀手”...

一个朋友在路上

甘共苦自以为不是个特别怀旧的人,却总是会在某种特别的氛围中,想起某些特别的人,以及与其有关的一些深刻或是已经忘却了的事…… 想起阿杜,是在我应邀去台湾省电台主持一档摇滚音乐节目的那天。当DJ小姐缓缓地将音量键推高,张楚那不羁的声音便又飘漾开来: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没有选择...

望穿秋水

关于望穿秋水的故事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