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种下那株吊兰

阅览6817 作者:迷了眼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012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严冬来临,四周充斥着寒冷,就连阳光也夹杂着寒风,让人感受到冬的冷。而只有屋中的几盆吊兰,却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美妙。

大概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从单位的盆栽里移回来几棵小吊兰,当时已然在水中泡了一段时间,每棵小吊兰底部已经有不少的根须,我小心地将它们带回家,分种在几个小盆中,浇上水,然后看着它们越来越大,越来越葱郁,越来越可爱。

现如今,1年多了,唯有它们一直就那么郁郁葱葱,带给整个房间一片的生气。时间在它们这里仿佛凝固了,看着这样的绿,便少了冬的寒,给了我内心一种温暖。

从它们进到这个小屋,就给了我整整一年的惊奇。

记得有一次出差,一周的时间忘了给它们浇水,待到我回家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的很多叶子的尖部已经干枯了。于是,赶紧拿出喷壶,给它们浇水,心中多少有一些愧疚,怎么就忽略了它们,没有用心照顾它们呢?可谁曾想,不消两天的时间,它们就又重现了生机,翠绿欲滴。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

第一次看到那几盆吊兰开花,是那新枝条的顶端,开了一丛如米粒的白色小花。我惊讶极了,原来花也可以这样开!那小花密密麻麻地聚在枝头,花蕊是那点点的花,凑上去,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本只想这几盆绿会寄托精神,却不曾想拨动了我的心弦:生命并无常态,怎样的花开都是一份精彩和美好。更何况这份淡雅,更对了心境。

吊兰,无关乎季节,依旧绿意悄然爬满,随风洋溢着逍遥,伴着阳光滋润生长,怎不让人遐想。它,一年四季都对生命毫无保留的绽放,它的淡雅与低调,于无声处的一种亲切和对美的诠释。

吊兰,不娇贵,适时的浇一些水,便可以枝繁叶茂,可以伸出枝条,每一节枝条又可以生出许多小的枝叶,摘下来,种到土里,就又可以繁殖出一盆。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从来没有一种植物能带给我如此多的惊奇,并且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一年悄然而过去,而这吊兰,也种在了我的心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走过四季,才懂得一棵盆栽的美妙,人生何尝不应该像着盆中的吊兰呢?看似无不足道,看似渺小卑微,其实内心早已孕育了绽放的能量。越是严寒,越要信心百倍,不然怎么能看到冬去春来的美好和从容呢?怎么能够享受那怒放的生命呢?

种一盆吊兰在心中,不管身处何地,甚至只是广阔天地的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感受到内心向往美好的萌动,那种力量由里而外地充斥着全身,不畏惧严寒,不害怕风雨,任身外云舒云淡,风起云涌,保持那颗平和的心态,让我们都可以宠辱不惊。

网上去搜索了一下,吊兰的话语是:无奈而又给人希望。

➥ 本文由(星辰)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刘若英是个怎样的人?

1970年的六一儿童节,刘若英出生于台北。 一出生,她就顶着特殊的光环:她出生于军人世家,是名门之后。可她的童年却过得并不顺遂,早在她两岁时,父母便已离异,她曾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受到了不少冷眼和欺负。 后来,她被祖父母接回去抚养。 此时的刘若英终于过上了舒适和富足的生活。 从九岁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按照成都市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学校开过动员大会,革委会、工宣队、军训团的各位领导纷纷出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秘密部署。他们组织了很多人到洪雅去实地考察。多次派人先先后后地到洪雅县各个公社,联系关于我们学校几百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收问题。该跑的跑,该说的说,该忙的忙...

冬至漫忆

古屋 吴妈从古城区挤了半天的公交车来到我居住的城西,单为了告诉我一件事情:家里的老屋要拆了。吴妈说这话的时候,竟眼含泪花,语音哽咽。她原不是个脆弱和容易伤感的女人,我父母卧床的那些年,她拖着弱小的病体,前后一人照料,没见过她流过一滴眼泪,现在却为家里老宅的消去而暗自伤神。吴妈的眼泪让我想起父母的眼光...

当教师让我成了瘾

当教师让我成了瘾 拿到新的社保卡时,要求个人必须前往指定地点激活后才能正常使用。我来到指定地点,人很多,大家都在排队,等了半个小时的样子终于轮到了我。办事窗口前有一圆凳,显然是为办事人留下的,但没有人坐,我自然也没坐。而当我站在窗口前时,窗内主事的小伙子蹭地站了起来,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赵老师,您坐...

助学圆梦到城月

2017年7月2日,今天我与师妹一起出发到遂溪城月中学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三下乡,与第一次出发的心情大有不同。大一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更多的是期待和兴奋,但这次,没有了上一年对三下乡的憧憬和期待,有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信念。因为我们这次三下乡队伍“助学圆梦”作为学校三支以“贷款三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