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多瑙河畔的农民

阅览1566 作者:拉封丹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107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拉封丹寓言:多瑙河畔的农民

以貌取人不可取。这是忠言,也曾多次听说过。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我可以例举伊索、苏格拉底和多瑙河畔的一个农民。罗马皇帝马克?奥雷尔曾十分形象地为我们描绘过这个农民的像貌,苏格拉底和伊索大家都已知道,而这位农民则有必要对其作一简要的描述。

他的下颔长着浓密的胡子,全身有毛,活像一只长得很丑的大狗熊;一双眼睛深藏在浓眉之下,斜眼歪鼻,厚厚的嘴唇;身着一件山羊毛的短上衣,腰里系了根灯心草绳。就是这样一副长相的人曾是多瑙河畔各城市的代表。当时,这些城市都不安宁,全被贪婪的罗马人染指侵占了。因此这位代表来了,并作了如下的演讲:

“罗马人,还有你们——在座听我讲话的元老院的代表,首先,祈求神明保佑,让我的脑子排除邪恶和不义;祈求诸神指导我的思想,不至说出会受到遣责的言论。我们是被贪婪的罗马人惩罚的证人。他们完全是利用了我们的过错,而并不是由于自己有什么战绩。罗马人,老天爷总有一天会给你们带来眼泪和不幸。正义将属于我们,我们将手握复仇之剑,天怨人怒,你们将沦为我们的奴隶。为什么就应该我们做你们的奴隶?凭什么说你们要比别的民族更优秀,应该成为世界的主人?为什么要破坏这纯朴的生活呢?我们耕种着肥沃的土地;我们的双手精通百艺,胜任耕作。你们教会了日耳曼人什么呢?他们勇敢机智,如果他们也像你们那样粗暴贪婪,可能早就有了你们现在的这种权势,而且知道如何运用,无需施用暴政。你们的行省总督对我们使用的权势,令人难以置信。你们的祭坛,已不再神圣庄严。因为你们得明白,神明保佑我们。由于你们的所作所为,诸神看到的尽是恐怖,是对神和神庙的蔑视和疯狂的贪婪,除此没有可以满足这些来自罗马的人了。为了满足其贪欲,你们掠夺人们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把罗马人赶走吧,人们再也不愿意为你们耕种了。我们背井离乡,逃到深山,我们离亲别子与可怕的熊作伴,因为我们不甘养育不幸的儿女,不甘为受罗马压迫的国家养育后代。至于我们已出生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们及早死亡以解脱痛苦。你们行省总督使我们受苦犯罪。把罗马人赶走吧,你们教给我们的是软弱和邪恶。人要是不送点礼,不给点布匹绸缎,就根本别打算受到一丁点法律的保护。而且官员们的任期是如此之长。

“我的一席话可能说得有些过份,到此结束吧。我的控诉过于直率,你们处死我吧!”

一席话说完,这个来自多瑙河畔的农民就俯伏在地。大家愣住了,非常钦佩这位被人们视为野蛮人的伟大心灵、智慧和雄辩口才。元老们封他为贵族,认为这是他理应得到的奖赏。接着又选出了另一个行省总督。元老院请他把这次演说写成书面文字,留给后来的演讲家发言时作参考。

可惜的是,罗马人未能将这篇演讲稿长久地保留下来,致使现在失传了。

➥ 本文由(念念)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孔子一生都做过哪些官?

孔子,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奔波一生的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官迷,在他事业的最高峰——刚刚任代理相国的时候,曾经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露喜色。而且,他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官位。 当然,此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孔子当官的目的有时为了什么呢?——捞钱?榨取民脂民膏?当然不是...

怪人教子

据知;某村一人性郑,名;一国,外号怪人,师范毕业终生以教学为主,所得三男二女,花甲丧偶,子女还在幼年时期就由他一人抚养,除了工作之外,礼拜回家,料理家务,担水、加面、打扫卫生、洗刷衣服。 喂鸡养蜂,日常杂事都由他承担。流经汗水,费尽心血,年复一年总算把五个儿子抚养成人,结婚嫁女要由他一人操劳...

其实浪子回头,真金永不换

导语:我一直就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从小到大没让家里省过心,也犯过很多很多的错。但是,我的母亲始终包容着我,而我也在慢慢地长大,最终,我听从母亲的话,娶了一个她中意的姑娘。 她身高160,体重140斤。俩大脸蛋子总是隐隐的泛着红光。她不太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她老家那儿乡音极重的方言...

一只老鼠的故事

朱莉是一只老鼠,一只活了很长时间的老鼠。她生下来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很卑微,相反,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 但是这一切都在一个夜晚被粉碎了。 那天,朱莉肚子饿了,她打算去偷吃一点东西,她没有觉得不劳而获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这次,她遇见了一个很英俊的男孩...

唢呐声声父爱浓

我6岁那年,母亲死了。我清晰地记得,母亲临终前,眼角挂着一滴泪。那滴泪在秋阳下抖动着、闪烁着,含满了对我和哑巴父亲的牵挂。 母亲走后,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哑巴父亲的肩上。父亲每天做“豆花脑”,来维持我们父子的生活。每天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艰难地推着沉重的石磨转圈,洁白的豆浆从磨缝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