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千年凝聚力——香港杂忆之四》钟树梁

阅览4017 作者:钟树梁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2579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其内在凝聚力至大,其表现在民族风俗上的尤为显著。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虽因种种原因不少同胞散居在地球上的各个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但他们莫不心怀祖国,情系乡邦。对于远祖老宗时代流传下来的种种文化遗产、社会风俗,莫不刻意保存,热情传布,融传统文化于日常生活中,又特别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里。香港、九龙的几百万同胞就正是如此。

我曾在香港度过旧历年。1984年2月2日,是六十花甲的头一年,即甲子年的来到。前两天,即癸亥年腊月甘八,我已住在香港。虽然听不见腊鼓冬冬之声,却已感到香港同胞迎接新年的兴致之高和港九市面民族佳节气氛的浓厚。家家户户办年货,吃年饭,祭祖宗,有的还集财神,祭关公,贴门神。公园里游人不多,可U想见他们是在为饯旧岁、迎新年而忙。

三十晚上(即除夕)那夭的上午,我还到圣保禄医院去看了牙。我间一位女护士香港过春节的情况,她说无论老幼都喜欢过旧年,过旧历年时才更加感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且以此自豪。下午,一些商家已关门休息。我作为一个在香港的客人更是感到民族佳节的可爱。它像一条无形的红线把祖国大陆和台、港、澳以及广大海外侨胞的心都连在一起了。我正等着我的兄弟两夫妇和小孩从台湾来到香港,那时台朐还不能到大陆探亲,只有在香港聚会。他们要经由新加坡、泰国在正月初六才到香港。

友人邓中俭先生邀我除夕到他家去吃团年饭,作他府上的远方来客。亲如家人,乐饮屠苏。香港政府禁止放火炮这一点与大陆不同。禁止得很彻底,港、九处处,完全听不到火炮声,这“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令人陶醉的情趣是被消除了。其原因听说是由于防止犯罪分子乘火炮声隆而作案,造成“爆竹声中千罪集”。这也有道理。似乎是为了弥补除夕的静寂,在初一的晚上却由政府出面大放焰火。香港没有什么广场,焰火在海中船舶上放,也就不伯引起火灾。初一晚上,邓先生特来约我去维多利亚公园看焰火。我看焰火,更看看焰火的人,感到笑容喜色,入眼皆是。想到香港一百四、五十年前被割弃时,当然很痛苦,今天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大大变化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也不远了。当时香港同胞的子子孙孙,就是今晚看焰火的这些人,朴质勤劳,与大陆同胞一样,我油然而生对香港同胞的敬爱之心。

我也在香港度过中秋节,那是在1988年。过中秋当然不像过春节那样要欢庆许多天,而是集中在一两夭内。除中秋前一个多星期市场上就在卖月饼外,港胞一般没有什么活动。中秋节前几天,政府为了中秋晚上人人欢度也有所布置。我看见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内前两三天就搭起了五六个台子,作为中秋之夜表演节目之用。还贴出了各个台子分别表演的节目表,什么都有。为了中秋晚上市民要到公园来同乐共庆,预先就划定了公园周围的某些街道只能步行,不能通车,以便市民中秋晚上到公园来畅通无阻。

中秋那天晚上,其场面确实使我这个外来人为之惊异而且感动。夕阳还未收敛余辉的时候,香港同胞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从四面八方而来,像众流归海一般汇集到维多利亚公园。

我同从大陆和台湾来的家人也随着众人来到公园,看大众在公园里如何欢度中秋。进到园内,原来才是这样一个景象:在绿草如茵的地上已经一圈一圈地坐着许多人。他们各自按人数的多少,一家一户,亲戚朋友,少则七八个,多则一二十人在地上铺上塑料布或别的什么,大家坐上围成一个圆圈,圆周点满灯烛,圈上放着月饼、水果、糖食和很简单的乐器、小孩的玩具等等。或者几个人在圈内跳舞,或则低声独唱,绝不喧哗。他们身上都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

这公园本来很大,草坪很多,足球场也有几个。我这时举目嘹望,只见大大小小的光环和一簇一簇的人影布满广场,像天上的无数星云。小孩则如幻化着流动着的小星星,他们戴着各色各样的电光帽在场里流动,把电光小灯抛在空中又接着,或互相抛掷游戏。来得晚的人们,场地已无空隙,他们便到小山上。树林中,仍然坐成大小圆圈。

天上是一轮圆月,地上有千万圆光,星月共灯烛文辉,团圆与欢乐同享,这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和友爱亲谊的盛大场面啊!

那几个舞台上的节目也有人站着观看,但是看的人并不多,也不久看。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圆圈里的无限温情。我问一个小孩,“你怎么不去看舞台上的表演?”他用国语回答说:“我是来过中秋的,不是来看节目的。”我说。“过中秋怎样?”他说:“过中秋就要吃月饼,赏月,大人就要给个孩谈中国、谈我们老祖宗的很多好听的故事。”我说;“那在家里也可以,为什么都要到公园来?”他说:“家里人少,不闹热;这里人多,大家同乐。”这小孩的话使我感动。

我家几个人没有坐下,我们穿行在许多圆圈之间。我感兴趣的已不是天上的中秋月,不是琼楼玉宇;而是这香港公园地面上众多的中秋人!我想他们团聚在这里的意愿,主要也不在干赏月,心理上可能有两种因素,一种正如那小孩所说“这里人多,大家欢乐”,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不如与人乐”的道理,是同乐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应民族节日而动,不愿错过,不能冷淡这民族佳节,必定要与香港千万入家、与大陆及四海同胞遥遥相望,共同度过。这种蕴藏在心中而表现在行动上的民族凝聚力,正是民族感情的鲜明显现。港胞们同度佳节,追思祖宗,远怀乡里,有意无意地只要把一己一家浸泡在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的大集体、大家庭里。祖国的兴盛,香港基本法(草案)的正在共同草拟,上也大大增强了香港同胞的向心力,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如磁石之引铁,如葵花之向阳,如赤子之欲投入母亲的怀抱,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这也可以说是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这就是民族凝聚力的伟大作用。

后来下着霏霏细雨,月光不见,但人们还是一样的欢乐,也并不想走。因为他们是来过这几千年和十几亿人的民族佳节,他们心中有“月”,至干天上今夜有无月亮,那倒是次要的事情。

我们回到住宿之地,已是深夜两点半了,我推窗外望,看见街上还有三三五五从公园里回家的人。听说不少人是通夜在公园里欢度。除维多利亚公园外,还有别的聚会点。我曾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有两句是“民族干年凝聚力,园林竟夕笑谈声”,正是写的实感。

现在又是我在香港度中秋后的第二个中秋,我在成都望月,心头却又想得很远,那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圆圈圈,灯光人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1990年秋

摘自:成都出版社《草堂之春》

以上内容阅读网小编整理发布,为广大读者们提供写景美文摘抄,名家写景美文赏析在线阅读,喜欢写景美文的朋友不可错过。

➥ 本文由(桜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江南烟雨梦雨中伞下情

汩汩流水,碧江沉烟,淋淋细雨,低柔而温婉的曲调,红袖飘香,素衣秀发漫散的温柔,还有那油纸伞下的款款柔情,每一幕触动心弦的画面都似记忆过往的深情流连,于那暮云将至鸿雁入杳之时渐渐远去僵硬的身影,却又会在转瞬回眸之际深深锁住那颗烟雨迷雾中的痴恋之心。 青石桥上的烟雨是一首脱离了古韵的诗...

女人心中的泪,谁能真心体会?

女人这辈子挺难的: 心是父母的, 身体是老公的, 时间是孩子的, 只有皱纹是自己的! 漂亮点吧,惹是非, 丑陋点吧,没人理; 开朗点吧,说你疯, 少说话吧,又说难沟通; 想独身吧,说没人要, 结婚吧,没有了自由; 老公帅吧,很容易成别人的, 不帅吧,对不住自己眼光, 不要孩子吧,说你不是真正的女人,...

一棵树,一个声音,一种情怀

有一棵树,看不见,摸不着,却种在心里,成长在岁月;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在身旁,却远在天涯,徘徊在梦里;有一种情怀,无需雕琢,直达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美丽的风景。 巴山夜雨 又是一个月夜,是秋的月,秋的夜。一本书,一段音乐,一种思索,就是一个人的岁月。 静静的独坐一隅。夜,是安静的;花,是微笑的;心...

时光没有间隔

偶然,把时光看的很近,岁月却很远;把岁月看的很近,时光却更远。 同样是匆匆而过,同样是一去无返,可是落日前,余晖下,我却丝毫寻不到它们的身影。奔跑着,追逐着时光的脚步,把所有的故事说给时光听,是那样的认真。 时光和岁月仿佛离不开彼此的搀扶。 岁月的每一刻,都包含了时光苍老而又破碎不堪的苦...

思念远方的你

望不到的远方,只能幻想那美丽的模样;冷清的夜晚,只有星星和月亮的陪伴。远方的那一点光亮,是不是你居住的地方。思念,随着朦胧的月光,折射到你窗前;窗台上的百合,都微笑了;你是否发现,在远方,有一个人一直在想念。 秋天,微凉,秋风,轻起,扯下了叶子,漂到湖里,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的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