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望月》丁谛

阅览3735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098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焦山望月

丁谛

住焦山数日,到定慧寺的大殿看过几回早晚课,每日听山顶撞幽冥钟声,耳朵里是充满了梵器的音响和“南无阿弥陀佛”的法号,倏然尘外,惟与风帆沙鸟作伴,不闻“市”仿佛已有多日了。

是旧历中元节的一天晚上,月光倍明,我们坐在华严阁的廊下,面对磨得光滑晶莹像白玉一样的石栏杆,脚也搁在上面,静无声息地看月亮。

焦山的月亮是有名的。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江中心,正和小孤山同一形势。沿山正面有许多精舍,为文殊阁、碧山、松瘳阁,海若庵等等。除了朝北的一排精舍因为给山阻隔了以外,邻潮的一面随处可以见到江水。廊曲折处,江水也跟着曲折起来。任栏而立,江水即在脚下。秋江奔腾,顿成旋涡,愤怒地打击着几千年来未曾腐烂的石头,澎湃作响。月亮升起时,姗姗由江上起,就像一位洛神蒙着胭脂般的轻纱。晚霞红晕得同美人的两颊一样;霞彩照入江中,江水便织起红色和白色的图案来了。

虽然是在初秋的天气,静坐既久,却渐渐感觉着丝丝寒意。对过的兰山深入黑阴中。空中时时飞出寒烟,连薄薄的轻去也有些凝寒欲冻的景象。我把手摸一下白石栏杆,异常的寒冷滑腻。陡然我想起小杜的“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觉得颇与此景仿佛。

长天一碧,月光照着山前的一片江,分外显得清寒逼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说是“惟见江心秋月白”,真是描写得再像没有。本来看月须在江上,乐天先生所形容的月亮也就是指的浔阳江而言。其时,月光的皎洁难以比拟。除江面全给照白了以外,更由月的两旁,引下两条直线;这条依直觉估计约有数尺宽的布似的光亮,比江面的月光还要白一些。因为这天是盂兰会的日子,有放荷花灯的。江上亮起星星的火光,连成一整排,齐在月光照着的江水上眨眼。有的纸掷上油力不足,一会儿便熄灭了。有的却熊熊然,跟着潮水飘流,一直飘到江中心去。对岸似乎也有人在做着这些玩艺儿,表面说是放给鬼看,其实却是给自己取乐的。我们看着这些灯忽明忽暗,正如暗示了一个曲线状的人生有悲喜剧的一样。

焦公祠的那边灯火隐约可见,我们知道这是放的瑜珈焰口已近散场时了。鼓声加急,木鱼也刻不停敲,听到这些凄瑟的声音,我的心简直要像冰一样冻了起来。万物都已入于凄来了啊!除了梵器的伴着和尚嘶哑的声音以外,还有什么声音呢?

晚潮涨起了。汪洋的江水和日间差得太使我惊异。潮水的旋涡已经很急,而且又分成来去的两股,互相对流,“大江东去”,却何止“东去”呢?

我们的头仰视着天空。天空的乌云加多了。多得渐渐蔽住了中元的月亮。月亮逃了。但是逃到乌云又继续地来了。终于月亮逃不过乌云的苦厄。

夜寒加重,而且也无月可看了。我们走下楼来,悄悄地背着寂寞的中元月,走进房里,头搁上枕头,听着滚滚的涛声,雄壮、古朴、幽闲,心境转入悠然的境地。

➥ 本文由(绮思)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2016年励志美文摘抄

机会,靠自己创造 有一种鸟能成功的飞越太平洋,靠的却是一小截树枝。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试想一下,如果他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还能飞的动?飞的远吗?可见,成功不在与条件好坏,而在于对待机会的态度。弱者在优越的条件中错失机会,强者却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机会...

昔 年

在小的时候,事物都充满新鲜感,总给小伙伴们带来或大或小的诱惑,心怀满满的好奇,总想去尝试。大家都去试,胆大的先上,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去尝试,最后胆小的也在大家的鼓励之下战战兢兢地去体验。过程虽不复杂,却也会经历失败,有些时候还会失败很多次,但每次失败总会说“再试一次”,再失败,再继续试...

心底的风景

1+1=风景线…… ——题记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阵阵伴花香的清风和着“沙沙”的树音轻拂过我的脸颊,一片调皮的树叶飘飘悠悠地落到书桌上。我拿起落叶,望向它刚刚落的地方——那道数学题上。恍惚间,定格在脑海的记忆缓缓浮现,那道与阳光重合的风景线…… 早晨的天空泛起淡淡的微红...

托物言志的美文摘抄800字

托物言志的美文摘抄800字(一) “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是啊,在历史苍凉的山谷中,竹的幽香还在和着诗意一波一波一韵一韵,慢慢延伸,从天涯,一直到海角,从远古一直到现在。 “众人皆醉,唯我独清。”你高吟着荡气回肠的诗句,给历史留下一个背影,蓦然间,你的背影里出现了竹的风骨,那是“受命不迁...

儿时的年味

现在过年与我小时候大不一样了。 现在家门口的桂平路,平日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即使过了夜里11点,还有好多的店亮着灯光,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耗不完的精力。可到了过年,它就一下子冷清下来,大白天也难见一个人影。于是,在女儿的印象中,过年真好,因为好安静啊。 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