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相伴的两个字

阅览1002 作者:佚名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2544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与生命相伴的两个字

——话本《滕大尹鬼断家私》读后

一个久远的小故事:老父亲将几个儿子叫到一起,拿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断,小儿子抓住筷子不费劲就一折两截,父亲随后拿出一把筷子,让儿子们再折,没有一个人能折断。父亲说:一根筷子势单,易被折断,一把筷子团结在一起,就让别人难以撼动,你们弟兄要团结,“兄弟齐心,其利铄金”。

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形象比喻,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意思,也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家庭之中没有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再重要的事情了。

兄弟之情是手足之情,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家庭人伦关系,或是家庭人伦放大到社会上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因此,桃园三结义,义结金兰之类的故事,不绝于口、不绝于民间历史故事的原因。“拜把子”的朋友还用庄严的仪式来维系这种新建立的社会关系,摆上天地牌位,交换各自的姓名、生日和祖宗三代,焚香叩拜,诵读誓词……所有这些,都是对“兄弟”或“姐妹”的这种人伦关系的看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根植于家庭、家族的孝悌之念,长期以来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这种人伦的秩序和友爱,就会兄弟阋墙,闹得鸡犬不宁。也正是这种对家庭关系的认识,话本《滕大尹鬼断家私》用一个反面的教材,来告诫我们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友爱亲善,不能为一己私利而罔顾骨肉亲情:

曾任太守的倪守谦,家累千金,肥田美宅,有一子倪善继已娶妻成家,他年事已高但精力旺盛,事必躬亲,后娶继室梅氏,生子倪善述。他知道大儿子倪善继容不下继母和兄弟,想独占家财。在没有法治的专制社会,遗产继承没有法律规定和保护的情况下,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小妇和幼子计,倪太守动足脑筋,设计谋划,将钱财藏匿,手绘“一尺阔三尺长的一个小轴子”,叮嘱他年轻的妻子,只待大儿子不肯看顾小儿子时,“等个贤明有司官来,你却将此轴去诉理,述我遗命,求他细细推详,自然有个处分,尽勾(够)你母子二人受用”。这是倪太守81岁上为小孩子做周岁时预先做下的,名叫“倪太守行乐图”,上面画着一位老人一手抱着个婴孩,一手指着地下……一切如倪太守所料,他死后大儿子容不下孤儿寡母,小妇闻得新来滕太守是个贤明官府,于是拿着小轴子前去诉求。

滕知县揣摩日久,终从日光中看到画轴上有字影,原是倪太守的亲笔遗嘱,说明老宅中左偏旧小房归小儿所有,但室中左壁埋有五坛银子共五千两,右壁埋有六坛共银子五千两、金子一千两,与房屋一起也归小儿所有……

知县装神弄鬼,设计了一个计谋,让倪善继默认了“旧屋判与善述,此屋中之所有,善继不许妄争”这个事实,将这场家庭财产分配的官司判断了结。

这种家庭财产分割的官司,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家庭矛盾和社会乱象。当下的现代社会,与过往的传统社会的结构大不相同,三口之家,公寓单元住房等等,物质条件的变化使农业经济形成的大家庭的观念不断淡薄,亲情之间联结的纽带受到时空的制约而脆弱,但是亲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财产关系,依然是纠结其中的一个无法绕开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以此派生出的种种纠葛,其理由和形式虽多种多样,其本质依然是对“钱财”占有欲望的多寡,不幸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诸多令人扼腕的悲剧,六亲不认、对簿公堂、妇姑勃谿、兄弟阋墙等等人间闹剧,让我们不能不长太息。

倪太守的家庭悲剧在于“嫡兄欺庶母”,结果却是“死父算生儿”,究其原因,肇始于“孝”义的缺失,是倪氏大儿子对父亲的不尊重,和对全部家产的觊觎———人心的贪鄙在金钱面前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底线。俗话说,“孝为百行首,百善孝为先”,它首先是体现在家庭、家族中的伦理准则,同时规范了兄弟、姐妹等宗亲之间的和睦相处的秩序,扩大到社会,还有“以孝治国”的理论,用“孝”作为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和谐的道德标杆,并且是一种起码的道德要求。当然“孝”的本质不仅仅是赡养,还有尊重而不是顺从,也不仅是“下”对“上”的仰视规范,也有诸如“父不慈子不孝”的舆论约束等等;但“孝”的本义是弘扬人类心中的善,既是对父母养育恩情的反哺、亲情的温馨表达,也是传承道德、社会教义的行为。所以孝和善,从来都是民族文化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当下的公益广告,关爱父母系列中的画面和解说词;诸如“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常回家看看”等,就是呼唤在外奔前程的孩子,要多回家陪陪父母……儿女在外奋斗希望得到更好物质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却往往丢失了最纯粹、又最容易做到的、陪伴在亲人身边的那一种亲情幸福;人伦的幸福是金钱欲望满足的感觉所无法代替的,它与生命伴随在一起,与占有身外之物的快感绝对不是一回事。

话本故事《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有句话,切中肯綮:“如今三教经典,都是教人为善的,儒教有十三经、六经、五经,释教有诸品大藏金经,道教有南华冲虚经,及诸品藏经,盈箱满案,千言万语,看来都是赘疣。依我说,要做好人,只消个两字经,是‘孝悌’两个字。那两字经中,又只消理会一个字,是个‘孝’字。”

我认同这样的话,“入则孝,出则悌”,一个连对父母、手足都不关爱的人,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孔老夫子甚至认为,孝悌之行是先于读书识字的要事,《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道是与众人相处之道,这个道就是爱人;没有这个“本”,任何“道”都是行不通的,所以君子以“孝悌”作为学习仁道的根本,是从人性的特点着眼的,非此不能立身行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陆游也说过“人生读书本余事,惟要闭门修孝悌”的话,这就是做人的根本、一种原则,不必引经据典耳提面命,更不必空谈说教,只需身体力行就好。

这则话本故事的结尾很精彩,以贤明形象示众的滕大尹,却是个最有机变的人,看见画轴上开列着许多金银,就有了垂涎之意,依照倪太守的遗嘱他只能得到酬谢白银三百两,但他却将一坛一千两金子攫为己有。家庭不睦所造成的,是家人即便面对所谓贤明之人也同样是权益被损害的,这还不让人深省吗?

治家格言中有两句话,一是“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是从正面提醒人们要关爱亲朋;二是“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是从反面警示不管骨肉死活的后果。倪氏大儿子没有善行,只是一味算计自家人,到后来,家业耗废,“两所大宅子,都卖与叔叔善述管业”,就是罔顾孝悌之人的下场,天道人心昭彰如此。呜呼!(山谷)

➥ 本文由(落花)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峨眉天下秀》黄炎培

峨眉天下秀 黄炎培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内了纠思,吾儿方刚,吾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的新鲜空气中出发。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一条河,汽车装上渡船,人从浮桥上渡过...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如果你的人生是完美的,你会觉得有意义么?有时人生就是一个发现缺陷然后去填补的过程,只有在这个填补缺陷的过程中你才会得到成长,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太过完美的人生,你不觉得无趣么? 一个完美没有曲折的人生,让人没有缺憾,不会理解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幸福。不懂感恩...

思念远方的你

望不到的远方,只能幻想那美丽的模样;冷清的夜晚,只有星星和月亮的陪伴。远方的那一点光亮,是不是你居住的地方。思念,随着朦胧的月光,折射到你窗前;窗台上的百合,都微笑了;你是否发现,在远方,有一个人一直在想念。 秋天,微凉,秋风,轻起,扯下了叶子,漂到湖里,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的水波...

《姑苏小记》毕克官

姑苏小记 毕克官 枇杷丛中紫金庵 还没有想到游苏州,上海的几位画家就向我介绍隐臣在苏州洞庭东山楷杷丛中那座古庙紫金庵了。 我们从东山镇出发,爬过了一个山坡,在枇杷丛中转了一阵子,黄色的庙墙就呈现在眼前。走得实在有些累,同行的滕同志先把我带到庙里特为游客设置的茶座上...

因为看清,所以看轻,人生无悔

1、珍惜眼前人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人生,就得面对世态炎凉。人情的冷暖。不要让你的心变冷。要珍惜眼前的人,无论他是不是优秀。不管他有没有缺点。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谁不想成功,谁愿意失败。但理想再丰满。现实很骨感。对好朋友、好伙伴、好同事,要不离不弃。对父母、兄弟、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