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风波

阅览1782 作者:薛洪文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793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写诗的风波

我是一个写诗的人。关心的事物大多都是在那一刹间的灵动,一刹间的美的永恒,可以这样说:我给自己搭了一间心灵之屋,时不时地拾点柴,烘烤一下那些微凉的岁月记忆。

要说写诗是富有情感的,当然就有愤激的元素存在。关于人性方面的尖锐字语,我想一个健康人类的文明,还是能够容忍的吧。

如若诗歌触及的是人性的问题,那我是有理论根据的。我们的文化文明,如儒学,法学,墨学,佛学,道学等等,都是在搭建一个关于人本身思考的模型,引入一个维持的法则去规劝: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当代的人。

如若诗歌涉及到的是现实生活的痛症,那我也是有理论根据的。我想我们的民族智慧是在千年的风霜痛症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完善、站高,望远,归纳出诸多的谚语、典故、思考、思想,写出了千年的剧本,化作了我们无穷尽的智慧与精神食粮。

如若诗歌涉及到的是现实生活的邪恶,那我更有理论根据的。我们伟大的盛世,就是一副疗伤刮骨的药剂,我想我诗歌的呐喊的真意,也是高举道德行为的维护,是法律的坚强守护。

回顾一年的写诗日子,我真是在苦闷中,如毒气般地窒息。前些日子,我写了散文《苦闷的日子》,这篇短文里提到:我的心一直是洪荒的熔岩,时不时地喷发着毒气窒息的声音,听着那接近死亡临界点的脚步声,还好,我仍有一个梦。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的诗作里,曾猛烈地抨击一种失去灵魂的黑势力,现实生活里有民间的一个词语:叫黑道,或者黑社会;而我们的刑法规范叫作:暴力组织。这块泥土的声音已失去了泥土的清润,声音颠倒了。有人在我的听力范围,高声喧嚣,写诗就不杀了么?写字能翻天么?

也好,我还活着,它们的声音还不够成犯罪么?可我深夜里,蒙面入室的刀尖划破的衣服,至今还在控诉的法律路上躺着。

我想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受过国家高等师范培养,我感恩报答国家与党期待的心,感恩这个千年而来的伟大时代,就让我就化作一片血红的云,驮着我的诗梦,一起飞向碧蓝的天空吧。

➥ 本文由(飞絮)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哎哟,我的老腰!

已好多时日未见的一帮京城老友,相约去京郊阳台山下的大觉寺小聚,再品尝一下那儿有名的素斋。 从我所在的京郊小村,到大觉寺有好几十公里,为准时赴约,我决定选择公交加地铁的出行方式。经精心查阅路线,若要到达目的地,须倒四趟公交,中间再换乘四趟地铁,虽然有点麻烦,但作为无车一族,也只能做此无奈的选择。...

年味糖嗑

仰首,又是新年。陌上糖嗑,历四季痴痴守候,经吟味久久打磨,郁香曼舞,弥醇弥甘。 轻漫时光蹊径,口水肆意泛滥。那趟深山沟屯的糖嗑,四海之内独一无二。它产自乡人嘴里——含着糖球,嗑着瓜子。过年时能有,有经济才有。 新年了,糖嗑是心仪的期盼。家里条件好点的,小火慢烘,炒上一锅葵花子;精打细算...

杨绛散文集《怀念石华父》

石华父是陈麟瑞同志的笔名。他和夫人柳无非同志是我们夫妇的老友。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相去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彼此往来很密。我学写剧本就是受了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我们夫妇的记忆里,麟瑞同志是最随和、最宽容的一位朋友。他曾笑呵呵指着默存对我说:“他打我踢我,我也不会生他的气...

曾经那个月饼

曾经那个月饼 每回过中秋节,簇新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糖果。桌子中间盘子里,放着一个大月饼,似乎曾经见过的那个大月饼。我想的很远,很远,想起秋天里的大山,大山深处曾经捡核桃果子的童年。 他十岁,小学三年级生。离他家约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大的山沟长眠在深山间。这条沟唤着核桃树沟...

夕阳中的晚霞

傍晚时分,依在窗前,看落霞缤纷,看那一抹醇红的斜阳渐渐淡落,沉沉坠往天际之外。 圆圆的落日像一团火球,悬挂在遥远的天边;几多浮云,悠然自得的游荡在淡蓝色的天空;明澈的溪水,欢畅的流淌着;微波上的阳光跳跃着,象一把把细长的小梭,在编织着金色的地毯;那溪畔的野花、小草,在晚霞的照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