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感恩

阅览4569 作者:yunliyanluo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585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孩子周五期末考完试,因为有一年多没有去检查视力了。周六,我立刻就带着他到大连铁路医院检查视力并且计划周日配眼镜。我提前就给在大连居住的表姐打了招呼,要在她家借住一宿。虽然大姨也在她家,比较拥挤,但她却爽快地答应了。

周六上午给孩子检查完,我领着孩子在中山广场和新华书店玩儿,表姐急得打了无数个电话,催促我怎么还没到,吃饭了没有。到站时,表姐到车站接我们娘俩。表姐做了好几个菜,煮了鲜美的蚬子汤面条又给我们准备水果和零食,晚上又给我们准备热水泡脚,又准备干净的被褥。第二天临走时,表姐又给我们准备好路上的饮用水,又怕孩子冷,又从柜子里拿出她孩子的羽绒服,给我孩子穿上,又要给这又要给那儿的。真可以说盛情款待,无微不至的,像对贵宾似的招待我们。我和孩子这一天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真像住旅店似的。

而我们娘俩没想起来买东西空着手就去了。真是有些过意不去的。表姐一直以来和孩子相依为命,现在又要照顾我大姨,日子也相当的艰苦,家里没有打火罩,没有抽油烟机,没有热水器,做饭时,只有一个炉盘,却干得飞快有序,不过要打开窗户,傍晚,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进厨房来,我立刻就冻得犯了老毛病了——尿频。比我要艰苦得多得多,但是却满满的孝心和热情。

让我感动还是感动。

邻居阿姨,又敲门给孩子和我送来一大包衣服。因为曾经的毫不羞耻的勇敢的张口像她讨要,她就把她外孙小了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崭崭新新的,一次一次源源不断地送来,成了这几年我孩子的固定服装供应商。这样以来,我就可以不用为孩子的衣物操心了,即省心又省力,还省钱,焉之不乐?感动着,感谢邻居阿姨毫不芥蒂的一片热心与仁慈。

以前的中学老师的小外孙也在我们学校就读,比我孩子高一年,本着节约的观念,我让她把不用的旧书传递给我,她就让她的小外孙女接二连三的送来学习辅导材料,焉之不乐?感动着,感谢中学老师毫不芥蒂的一片热心与仁慈。

再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鞋子、都是那年月里,慷慨无私的校长毫不保留地下发的,让我有衣可换,不至于更加落魄不堪。我时常感念着,那王校长的毫无私心毫无贪欲的举动,不过她为自己赢得了赞誉,被推举为光荣的大连市人大代表。

感恩还是感恩。

昨天中午开始下起了小雪,眨眼间,地上就铺了一层白毡,天地间一片苍茫。爸爸打来电话,说村里分米面了,让我老公给他到村里拉米面。我和孩子就匆匆忙忙跟着车,到乡下。这是我第一次到村里给爸妈拿东西。(以前没有车,都是妹妹和妹夫去的)来到村委会的院子,着实被这壮观的场面震住了,各种车辆停满院子,农用小三轮、小铁推车、自行车、当然也有轿车。农民们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不热闹。

我到村委会大楼里领了票,就开始站到队伍的后面,虽说一人只有一袋米一袋面,男女老少的人们冒着严寒还是有说有笑的。即使澌澌的小雪簌簌地下着,即使天越来越寒冷,也不减农民们的喜悦,他们就像等待着丰收的果实一样,耐心地等待着,满面黄黄的土色的皱褶,满身尘土的旧衣服,即使满鬓斑白,但是脸上是挂着笑的。一袋袋米和面扔进车,农民们就推起自己独轮的小三角铁车,满载着米面,满载着喜悦,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在湿滑的雪路上,一步一步稳稳地坚实地推着向前。有的是空巢的两老人,有的一家三口,有的一家老少四五口,有的给二叔三伯捎的,大哥二舅捎的,纷纷攘攘,热热闹闹的。

我见到了久违的乡下老同学,和他们打声招呼。有些我识得,有些并不相识,但我却格外的感到亲切,或许在家乡的土地上,这本身就让我激动兴奋异常。邻居大哥看我一手拎一袋,赶紧上前帮忙。我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朴素的情感,温热的心怀,就像大地上的朴素的庄稼,让我深深的感到随时走进,都是毫不生分的熟悉和温暖。

感动还是感动。

身边的这些琐碎的细微小事,在这寒冬里,渗着涓涓缕缕的温暖,感动着我,打动着我,写下这些文字,寄给善良的热心的好人,聊表自己的感恩之心。

2017/1/20正是小年之日

➥ 本文由(无悔)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后沟村,有我们的文化乡愁

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站在时光隧道里,回到世纪初。 十几年前,我还在自己生命的50年代。当我走进这个小小的依水环山、人文深厚、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便深深地爱上这里。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皱褶里的小山村,不声不响地经历了600年以上的岁月,不经意地成为了农耕历史和人文的经典。 于是...

年味里的那抹记忆

年,又来了。 年年花开,岁岁凋零,走过的,便是记忆。 曾记得,小时候,就在年根底下,离大年初一越来越近的时候,母亲还在为我们兄妹赶制新衣服新鞋子。那时候都是纳鞋底,千层底,细细的密密的针脚,都在一针一线、一拉一拽中完成的。一双鞋子,需要耗费的人工,对于我们现如今不会做针线的人来说,无异于浩大的工程...

朱鸿兴的面

《姑 苏 行》---朱鸿兴的面 文/ 淡水泉 近十年来,因工作关系常奔波于沪杭一带,虽置身于天堂之侧,但作为过客总是一次次穿梭在机场、酒店、写字楼的三点之间,始终难得放慢匆匆的脚步。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对游人接踵比肩的景区,向来兴趣不大。主观条件是思想问题,如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

四合院之星期五

周末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的情况下,搬个椅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自家的院子里有石榴树和无花果树,两种树种在院子里。要是自己坐在那儿不动,一会功夫,石榴树上就飞来了,一些麻雀们,三三两两的在石榴树上,玩耍着。太阳晒在身上,赖洋洋的,想睡觉的样子,坐在那里。在农村,这个季节里,没有多少农村里的年轻人,在家中...

梨花殇

《梨花殇》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由此看来,梨花的命真苦,生在雨季,长在雨天,开在雨蒙,谢在雨帘,世上没有哪一种花,过的比梨花还辛苦,活的比梨花还累赘。 也难怪,梨花生就一副苦相,清明时节发稞,入夏时节凋谢,花期短暂而青涩,就像四月里的妻妾,死了当家魂魄的寡妇,头戴孝帽,间插黄穗,三五成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