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国做学问

阅览1299 作者:佚名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91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毕业那年,恼人的论文总是让人愁肠百转。盖因不能抄,苦煞了一批又一批习了十多年的学子,他们却被告知要写出些“自我”的东西。

以吾等教育背景,大抵是写不出什么通透文章的,然而非要去写,却也未见有甚“自我”的东西。所谓的专家学者之诸人,已为吾等资历低下之人撰好了道理,吾等只需拿来用上一用,美其名曰“援引”。

于是乎,学问终究是做得僵硬了,得自祖宗的基业终究是原模原样,似乎先人文中落错的墨点亦值得令人深究。洋人痴迷于当下和将来,我们则痴迷于过去,当真是蔚为奇观。终于某日,从不曾叫人知晓的莫言获了奖,人们又疯一般地去寻求解读,亦或是出于种种目的,诋毁他道德败坏。然而文化是要还于人的,不是你打些言语机锋,辩得他人认错求饶便显现高明。更不是人身攻击,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煽动大众认同,将对手伤害得难以回击便传播了学问。

他国得电影、电视之类,所以受人欢迎,便是少了些居高临下的“学术指导”与所谓“教育感化”罢。

有些学界泰斗们在感慨“世风日下”之时,可曾有过那么一丝惭愧?他们或是以高冷的姿态哂笑着芸芸众生,或是远远地避开,如大菩萨一般闭上眼,生怕沾染了因果。所谓阴阳在古代祭祀中的作用,于文化来说,又有何实际作用?

莫不是中国文人的脊梁被某件事打折了?未必罢,许是骗得太久,连自己个儿都骗了!

“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句欺师灭祖的浑话到底是被说了出来。我倒是想问,是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还是世界终于被迫接受了我们的存在?

看得出来,先人的言语皮相流传了下来,却终究是丢了风骨。一个个端坐于学府,数着票子办着讲座,时不时还“中外交流研讨”一番,把自己直镀得金光闪闪。无一人站立出来将圣人之言践行一番,自此,中国文人连祖宗都丢了,为了车子、房子、票子,近三千年的风骨都卖了个干净利落。

有“资格”的不敢说;老“资格”的为了得利,不愿说;没“资格”的说了也没用。皆辩解,圣人曾曰:“不敢为天下先!”,却不见圣人所为,处处在天下之先。况且孔老儿一家之言未必便是真理,老外都知道所谓真理不过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理解,不辨不明。我们的文化人却捧着金科玉律,研究着其中词语的运用。

何时我们的文化人也能拿出自己至死都能用言行印证的说法,才算是于暗处见到了一丝光亮罢。

➥ 本文由(水仙)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元宵节的前一天下雪了

正月十五那天,我没有去祖父家过节,一个人去小吃城要了碗酸辣粉。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惧怕过节,大概是从祖母走了以后吧……葬礼之后,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在利益与责任面前的暧昧,让我觉得有些陌生。也许,大家都不适应于目前的状态。知道他们都要去祖父家过节,我便不去了。 元宵节的前一天下雪了,雪很大...

妈妈的花样年华

说到花样年华,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充满青春活力像花儿一样的少女,但是即使年龄大了也能有属于自己的花样年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妈妈的花样年华,即使她已年过五十,依然心态年轻,绝不输给年轻人。 在五十岁之前,妈妈不曾为自己活过。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要帮着父母种田和做手工,两个弟弟出生后...

是谁走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迎着朝霞,新的一天又来临了。那张张开始熟悉的小脸蛋闯进了我们的世界,被我们熟记,深知并决定成为以后不可忘记的回忆。 一个小朋友一声声的问着,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另一个小朋友又同时叫着我,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快来教教我,接着一大群小朋友拥上来叽叽喳喳的叫着我,老师为什么你教他不教我,我哭笑不得,只好说...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半廊花院月 ,一帽柳桥风”,月明星亮,花香四溢,柳桥风习习。独立桥上,那梦里花开几许,那梦里花落又知有多少?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我们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稍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暖暖的记忆,氤湿的往事,在岁月的枝头,不经意间被我们唤起...

暗夜里,谁的浅笑寂寞如星

窗外天空里雨正下得淋漓,酣畅而尽致。 你会不会想到,我在这个雨后的中午写字来怀想我们的相遇,悼念我们已逝去的时光 <遇> 2008年。夏末。 阳光在中午明净的天空里肆意的铺散开来,映着人们额上晶亮的汗珠。 新分了寝室,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即将来临的高三准备着,被褥水瓶,毛巾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