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明节

阅览5473 作者:风在飞扬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85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 本文由(青石)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填写公开死亡

填写公开死亡 拿起笔去写这篇文字,无字无词。 深夜小座钟,滴滴答答; 能看见的雨, 能听到的音; 在黑夜廉价网布中毫无价值。以前,我就是枕在滴滴答答钟声里,梦想自己能识别雨声淋透森林后万象清新气润,似梦非梦中隐隐约约深处。 晨鸟飞起,霞曦浸浴。 起身,就见到黎明; 疾步而出。 今夜,无词无字...

杂谈黑社会病

新年,元旦就要到了。 一年来的日子也没有几片能笑出来的字体,写了厚厚几本看似病体的揭露黑社会的丑恶残暴诗文。今晚,又特别无奈愁闷之极,我放下向党中央举报电话,就满脑子凝固在一个“法”字。 法之字。自上古有传之,曰:“神器不明,则天暗;理之不通,则民怨”。后有历代立法,皆以法明为根,明理为据...

有一种道不清的心情

7月8日,今天是"花开盛夏"社会实践队来到世乔第九天,转瞬间,我和世乔、"花开盛夏"社会实践队呆了那么长的时间。眼看,这一切都要结束的时候,内心带有无法言说的心情,是悲伤吗?是怀念吗?这感觉似对却又不够。总之,那是说不尽、道不清的心情吧! 回头看,还记得我们都抱着对三下乡幻想,好奇和紧张...

回忆儿时的清明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此时故乡已是万物复苏,麦子吐穗,柳树吐芽,草长莺飞,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面对此情此景,我总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清明节…… 儿时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

愿我们都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从来,在大多数父母心中,都会把孩子摆在第一位,经常惦记着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在这里的家长,尤为关心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孩子在上学时有些许改变和取得好成绩都尤为高兴。 后坡小学的教育条件较差,平时孩子们接触的课程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都对我们的教学寄予厚望,希望自家的孩子在这十天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