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明节

阅览5474 作者:风在飞扬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85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 本文由(青石)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无不挥毫泼墨,痴情吟咏...

学会放手珍惜当下

曾经,是我放不下的疼 2010年,我大学毕业,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回到了黔江,回到了这座拥有着我青春大部分回忆的地方。然而,我女友莉莉却没有随我一起回来,而是留在了广州。 曾经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和莉莉结婚,然后在这座小城里安一个属于我们的家。没有想到临毕业时,她选择和我分手留在广州...

不巧,我在等你!

“好巧啊。” “不巧,我在等你。” 在田径小路上,有这样一个女孩,一袭白纱裙,一双粉色高跟鞋,配上长长的秀发。有个男生在后面悄悄跟着她…… 风来了,它赶走了,黑黑的云朵,带来了美丽的云彩,打开窗户。 “嗯,什么味?”“淡淡的清香。” 不知不觉,走了很远,来到了海边。“喔,好漂亮的贝壳。...

支教过程的反思——实践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2017年7月14日,我们荧火虫实践队来到老马小学的第五天。作为岭南师范学院的学生,我们具备敏感的意识。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缺陷。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学生们学习的效率非常底,我们本以为“玩中学”的教学方法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吸收学习知识,然而我们的方法却造成了相反的结果...

“红炉点雪”给我的杂想

杂想 近日,偶然关注成语“红炉点雪”,思绪不禁沸腾起来。人生之理万千感慨,可不都如这莹雪遇炉红? 雪之美,浑然天成。飘摇剔透,经灵霄而落。游尽人间美景,畅想山川繁华,然却独不得见艳红温暖。红炉燃炭,艳而暖溢。雪不自恃,奔而慰籍,却定格了美丽,化成绝唱。 人活于世,谁不曾见红炉温暖,汲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