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问题

阅览1504 作者:很有所谓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618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看外国的一个专题片,记录的是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何求生的事情。主人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饮水与吃饭。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主人公嘴里不停地唠叨着“我一天应该摄入多少蛋白质、多少卡路里、多少水分”,不管获得什么食物,他都要告诉观众,其中“蛋白质和卡路里”的含量,然后他会说,自己还缺多少“蛋白质、卡路里”。“吃饭”在他那里成为了一系列的科学数据。

由此我想到了西餐。依据我对西餐一些零星的知识知道,好像西餐第一讲究就是营养成分。青菜生吃比熟吃营养成分高,所以要生吃;牛排五成熟营养成分最高,所以要吃五成熟的……总之,一顿餐饭一定要计算一下营养配比的参数。如果说,在野外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吃,计算营养成分的摄入量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日常吃饭也是如此的数字化、科学化,还有这个必要吗?

西方的科学精神真是到家了,连一日三餐也要科学化,真不知道这样的饭还有个啥吃头?那还不如配比好营养成分用吊针直接输入血管好呢。

中国人进餐则不是这样的。西方人吃放是按照科学方式进行的,而中国的进餐则是按照艺术的方式进行的。中国人的餐点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看、好闻、好吃,凭的是一种感觉,不大讲究其中的营养成分如何。只要好看、好闻、好吃,就吃,管他什么有没有营养?不好吃,营养再高,也不吃。

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西餐的最大区别。

那么,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我以为无法比较,因为两者根本就不再一个频道上,其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所以没有优劣可分,只能说有差异。

➥ 本文由(暗香)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元宵节遐思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就到了。这天,也标志着春节进入尾声,所以要闹腾一下,故乡人也叫闹元宵。有关元宵节来历说法不一,大多具有神话色彩。有个民间传说倒是说的有点靠谱,只是缺乏专家考证,姑妄听之吧。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

朋友,有空来坐坐

和一个网友聊起姜育恒的歌,不由想起自己十分喜欢的那首老歌:《朋友,有空来坐坐》。在网上搜出这首歌一遍遍静静地聆听,思绪万千。 是啊,朋友都在忙些什么?有多久,不曾在一起坐坐呢?记忆中,那些学生时代的朋友,更让人觉得珍贵。如今,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家庭吧?为了生活,大家都在奔波忙碌...

弯弯

你是白莲花一朵,岁月洗不去你的洁白,风尘却带来一粒砂砾,惹你不敢绽放花心。你是青藕一株,风雨肆意,吹落一支,断处青涩,却生生没有丝连。你是金鱼一尾,沧海逆游,即使变作桑田,也不愿离开一隅。 决定了买包烟,风里柴火飘摇,烟头点燃一半,灭着一半。烟圈还没吐出,就化掉了。原来流泪也可以心不疼...

[母亲节文章]女儿也做了母亲

我曾经用许多华丽词藻来赞美父亲,却无视母亲的存在。而今年的这一个母亲节,我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该是我对母亲直抒胸臆的时候了。 我们是70年代出生的人,也许有着当代人无法体会的情感,这一次我选择写出来,成功与否,任由读者评说。 我的出生没有给家人带来惊喜,因为我依然是女孩...

支教杂文

时光匆匆,短暂的三下乡即将结束了。 想起朋友说的一句话,有些事情不经历你会后悔一辈子。三下乡带给我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启发,荷花一中的那帮孩子们像天际处的烟火,在我们大一的暑假一闪而过,最后会变成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初为人师,请多多指教 在一节体育课上,我遇到了一位八年级的女生,刚刚和她靠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