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漫记》杨可扬

阅览1941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691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敦煌漫记

杨可扬

夏历的九月中旬,在西北已是相当寒冷的天气了,特别是在深夜里。我们乘坐的一辆大卡车,在明净的月光下行驰于一无所有的个戈壁滩上,格外显得冷漠。

车子颠簸得历害。我们从敦煌县城向东南走了约莫一个多小时后,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片黑压压的树丛,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这里被称为瀚海中的仙岛,沙漠中的绿洲;那密密层层的白杨树,在秋末冬初的的阳光下,闪发着片耀眼的金黄,它掩映在悬异样的幽美和壮丽了。

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敦煌艺术宝库的正名,但当地的人们却管它叫千佛洞。离开敦煌县城约四五十华里,那象蜂窝般的无数洞窟,就修建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峭壁上。虽然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四百八十个洞窟,就修建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峭壁上。虽然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四百八十个洞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据说当年有个叫乐僔佛像一样,他认为这是佛地,于是就在三危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而山上的大大小小的岩石,就象千万尊佛像一样,他认为这是佛地,于是就在三危山对面的崖壁上修凿了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创建的开始,距今将近一千六百年了。嗣后,经过苻秦、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历代的凿窟、修龛、绘画、塑像,而成为我国最丰富的佛教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被保存下来的四百八十个洞窟,大小不一,有的象小礼堂,有的象亭子间,有的象灶洞,地窖,但是不管洞窟的大或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洞窟的四周和天顶以及窟内佛龛的四围,都无不绘满了各式各样的壁画,就连地面上也都铺砌着各种纹样的花砖;据文物研究所的统计,如果把全部壁画展开接连起来,可以伸展到五十华里,若把窟内的二千四百多个塑菩萨排起队来,则长达二三华里,其浩繁丰富,可以想见。因此,据工作人员的估计,其中有一个最大的洞窟,如果要把里面的全部壁画临摹下来,那么一个人从青年起一直要工作到变成老头子时才能完成;而有的洞窟却小得叫一个人在里面根本就站立不起来,但是,洞内却仍然绘满着很精致的壁画。其宏伟与精巧的程度,简直使人难以思议。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壁画,因为历经修建,往往一层又一层,被重复画上两三次之多,我们就曾在几个洞窟里看到新剥出来的最早一层的壁画,由于原壁被后代涂沫重绘,被压在底下的一层壁画,没有经受太多的风日的侵蚀,色彩反而显得相当新鲜。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原先的壁画,因为后来涂沫重绘时,为使新上的泥浆吃得牢固,初刀凿划了许多缝痕而毁坏了。

洞窟和台龛的形式,壁画和彩塑的风格,历代不同,各具特点,通过这些留传来来的艺术遗产,可以看出历代艺术风貌的演变,如北魏、隋时期的粗壮洗练,唐代的宏伟富丽,宋的简素,元的遒劲等等。我们从唐代许多大壁画的繁杂无比的大构图和彩塑菩萨栩栩如生的神态、细节的刻划,甚至一个脚趾头都作有文章的严肃不苟的创作态度来看,充分显示了我国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强盛;但是,到了宋代,情况就开始变化了,不仅自己开凿的洞窟已寥寥无几,大多都利用前代原有洞窟,予以涂抹重修,而且绝大部分的壁画已趋于大同小异的图案和千佛为主,失去了唐以前那种丰富多采、宏伟壮丽的气魄;明代因为它不在中国统治势力范围之内,所以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清代虽然做了一些修建工作(特别是彩塑的重修),可是由于艺术技巧的低下,一经修建。反而面目全非,粗劣不堪,等于毁坏,真是好心做了坏事。因此,敦煌的研究工作只承认到元代为止,是不无道理的。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的,因此佛都艺术自然也就受到外来的影响,但是,富于创造精神的我们的祚,却加以融会消化,创造出具有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自己的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渗入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当我们面对着这些伟大宝贵的祖国艺术遗产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萌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我们在平日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绘画的原迹,已视为珍宝了,更不必说唐和唐以前的;而在敦煌,从北魏到隋唐,却完好地保存了那么丰富的壁画和塑像,真是学习和研究我国民族艺术成长、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大课堂。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是不能不亲临一看的。

摘自:《解放日报》1961年12月17日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告别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一辈子其实真的是好短好短。 有人说,永恒有多久,我们就在一起多久…… 有人说,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可是一转眼就成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这个世界最动听的语言是,“明天见,晚安”,带着甜蜜与期待安然入睡,因为知道,你在明天等我。 在时间的巨轮里,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相守走过一个十年...

《游南三联岛》周立波

游南三联岛 周立波 不久以前,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们游历了南三联岛。 岛在湛江东面的近海,上午九时,从广州湾的旧码头搭上登陆艇,我们坐在甲板。海里有风,略带凉意。一望深蓝的水面,有几只木船,扬起黄褐色风篷,悠然地无声地移动。对面靠左,在目力能及的地方,依稀显露的黑沉沉的一线,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我的昨天

孤独、伤感,曾经与我相伴 谁也不会在意关心我的情感 痛苦一直缠绕 黑暗,才是接纳庇护我的港湾 习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 笑脸、友情、温暖统统与我无关 眼睛漠然的望着那一群自由飞翔的小鸟, 那是属于别人的一片天 孤独、伤感,曾经与我相伴 孤僻成性已成为我的习惯 我像一个被爱遗弃的婴孩,...

《峨眉山下》郭沫若

峨眉山下 我的故乡是在峨眉山下,离嘉定城有七十五里路。大渡河从西南流来,在峨眉山的第二峰和第三峰之产打了一个大弯,又折而向东北流去。因此我的家所在地,就名叫沙湾。地在山与水之间,太阳是从渡河的东岸出土,向峨眉山的北后落下去。 山很高,除掉时为浓雾所隐藏,或冬天来很早就戴上雪帽之外,一片青苍...

《古刹──姑苏游痕之一》王统照

古刹──姑苏游痕之一 王统照 离开沧浪亭,穿过几条小街,我的皮鞋踏在小圆石子碎砌的铺道上总觉得不适意;苏州城内只宜于穿软底鞋或草履,硬帮帮地鞋底踏上去不但脚趾生痛,而且也感到心理上的不调和。 阴沉沉地天气又象要落雨。沧浪亭外的弯腰垂柳与别的杂树交织成一层浓绿色的柔幕,已仿佛到了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