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枕头折射的小现状

阅览5154 作者:奔跑的杨小雨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278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前几日,朋友说精神衰弱有半年多,一直不见好转,且日益加重,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甚是难受,次日,眼圈发黑,精神萎靡,一直很苦恼,不知道怎样解决。

看他失落的表情,甚是心疼,体验过彻夜不眠,那种午夜清冷的孤独感,一点一点吞噬慌张的内心,周遭的黑暗将弱小的身体包裹,世界安静到能听见呼息的频率。唯你一人,醒着,且越来越清醒。

那种期待一个人来陪的心尤为强烈,什么都不说也不做,只愿静静地安坐身旁。

暗夜之下,人都是这般脆弱。

朋友说尝试过网上很多方法,均不济于事,默默数念羊群,但羊群好像一只一只排好了队列一般静候安检,从未有过的听话老实。听着他无心的诉说,想送个可以缓减症状的礼物于他。

之前在电视访谈上有看刘烨讲过他长达六年的失眠经历,那般痛苦,直到后来遇见他的妻子安娜,在她精心的呵护陪伴下,刘烨的精神和心理得以放松渐渐有所好转,当其然,他讲太太有用薰衣草精油喷洒在房间内,用这种淡淡的香来布置房间,作用很大。

我赶紧上网查阅搜索薰衣草睡眠枕头,果不其然,一切都罗列二三,网络的力量就是这般强大,只要你能想到,它便给你。

仔细阅读评论和材质,选购好其中一款,下了订单,预计会在中秋节前两三天收到,甚是开心能在这个节日送真情心意。

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中间休息,有几天没有上网,打电话给他,始终没有收到快递的电话,眼看着节日已经过去,很是着急,不过也慢慢耐心等候,兴奋的心却也浇灭了一半。

到了今日,距预计时间已经一个星期了,实在忍无可忍,去找网查询,结果,一星期前已经妥投,邮政的快递向来出现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这么久不打电话给接收人却显示妥投,心中恼火至极。

遂按上面的联系方式打过去,电话响了很久,一个慵懒惺忪的声音响起:你好,邮政。若非将听筒贴至耳上,很难辨听这简短的四个字。详细诉说了情况,里面的女生平淡冷静的讲:你打这个电话问一下,然后念了一串数字。之后那边便没有了声音,我客气道谢,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有失掉自己的涵养。

按上面提供的联系方式打过去竟然是空号,这是有多久没有更新数据库,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电话返打回女生那边:不好意思,是空号。那边的回答让我有了投诉的冲动:那对不起,我这儿再没有其他的联络方式了。我们会继续追踪您的物件,感谢您的来电。匆忙挂断,不留一丝让我缓冲的余地。

这是多年来培养出来的职业官方术语,我的物件已然不见,根据电脑自会有追踪显示,断然不会从总部再获取信息,可直接拒绝的方式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算了吧,小县城能有这样的效率已算不错,自己安慰着,继而上网查询当地的邮局电话,找到后又是一番推来桑去的拉锯战,终于在我打出第十五个电话找到签收人的电话才找到东西的所在。

原来是被单位门卫放在角落遗忘,因为这样的一个疏忽,时间上的延误姑且不谈,更是一个真实的不知名小县城办公效率的整体呈现,慵懒、随意、推脱、急躁,随着新潮先进的技术引入,这些服务是否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提高呢?

本来很美好的心境,被这一番折腾,已全然没有了当初购买时的那番期待。

仅仅是个枕头,作为它,是否也因自己的这番翻山越岭而到不了主人手中深感委屈难过呢?

一个枕头,折射一个现状。

➥ 本文由(梦溪)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时光里的青泥古道

春光正好,一座又一座山梁远在我们身后。阳光携着风,在乡村的田野散步,远远望去,山梁上、地埂旁、房前屋后,到处弥漫着一抹白、一抹红、一抹黄的烟霞,走近了才知道,那是春天的花事,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做着盛大的道场。风过村庄,田野像明眸皓齿的少女,浅浅的心事伴着落英缤纷,弥漫在淡淡的花香里。沿着“远通吴楚...

我们是什么?

你曾经想要逃离的人,也许这辈子再想念也无法再相见。你如今认为永远的人,或许一转身再留恋也不会再同行。 年少轻狂时无论爱情抑或友情总怕错过,拼了命的对所爱之人好,时时刻刻如影随形。长大成熟后总觉得最亲的人不会离开,也变得不再刻意强求,总把相处让给未来,却不想没有现在的经营呵护,哪儿来的未来呢? 慢慢的...

《驮马》施蛰存

写景美文欣赏: 驮马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当我乘坐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

《“竹影斋”主人自白》周沙尘

“竹影斋”主人自白 周沙尘 初春,我送给在抗大学习时的老班长刘宗卓同志一本《王府生活实录》。他看到“后记”中有“于北京竹影斋”的题记,便询问,“你这个书斋的斋名不俗,苏拭名句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郑板桥爱竹竟至‘无竹不入居’的地步。你既不栽竹养竹,又不画竹,以‘竹影...

《北大河》刘半农

北大河 刘半农 惟中华民国十有八年有二月,北京大学三十一周年纪念刊将出版,同学们要我做篇文章凑凑趣,可巧这几天我的文章正是闹着“挤兑”(平时答应人家的文章,现在不约而同的来催交卷),实在有些对付不过来。但事关北大,而又值三十一周年大庆,即使做不出文章,榨油也该榨出一些来才是,因此不假思索,随口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