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阅览1522 作者:张晋安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833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列车进入南京的时候,正值午夜,宣扬宿命论的文字预言过,这个时刻,用以安慰,然后离别。我想这样的散场,是被安排过的。比如我知道,我要停留的是某处,而不是南京。

会突然希望自己的路线能贯穿一个狭长地带,经过抑或是围绕这个城市的某些角落,哪怕只是停留一秒也好。虽然在我心里,这座恢弘的城池,早已经沦陷多次。

早期的文字里,提到过它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有无休止的烽火,也有堂皇瑰丽的烛台;有挥霍无度的王谢贵族,也有市井小民的寻常巷陌;诗情与战争,浪漫与沉郁,都曾经在这里的某一处搁浅。于是,战马疲惫了,皇室安逸了,战争失利了。亡了家,败了国,苦了诸多的读书人,到头来只能一声长叹。

突然又想到苏童。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曾经很迷恋他的小说,污秽不堪的河流,叛逆阴郁的少年,几条反复奔走的街道,还有南方城市所特有的那种炎热与明亮。苏童说,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他努力拓展自己的文字疆域,不知道是否打破了因局限而面临的尴尬。新近的《河岸》听说非议颇多,但他已经努力过。南京文坛的作家群里,我一直都很喜欢他,那样的勇敢,一直在前行,不会困顿,不会让人失望。

《半生缘》里相爱的世钧和曼帧,也是与南京有情缘的。世钧去南京的时候,曼帧一个人留在上海。他在车厢的灯晕下,想起离别时她的脸,短暂的幸福,永远的破碎。所以我一直觉得,南京是座特别突兀的城市,比任何城市都大气,孤独。好像一个人的三年,五年,其实,繁华和毁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那个撑油纸伞的人,那些秦淮河里的灯影桨声,以及远去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会在下一个什么样的季节,经历一段什么样的天气,然后再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特别严重的城市情结;还没有离开这个城市,就已经开始想念它了,所以我是一个走不到远方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觉得我仍在天涯,那一定是因为我走得太慢,还留恋你我之间的距离。明天吧,也许就在今夜,我再也不愿与你疏离,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有人说南京的雨最美,等也是可以等来的,只可惜我是个过客,不是归人……

➥ 本文由(微风)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微风吹凉,曲终人散

人生若如初见,何故徒增伤悲?春花绚丽多彩,难逃秋风飘落。春风吹过微凉,几度曲终人断肠?青山绿水依旧,人世多少仿惶? 晨曦的细雨洒落,独坐窗前,点燃一根香烟,任烟雾在眼前弥漫。脑中思绪仿佛随风飘荡,凌乱不堪,曾经华丽的誓言也仿佛在耳旁响起,让我无处可逃,想起那片刻的似水柔情,耳边细语,心如刀绞...

在民歌中取暖

曾几何时,我对中国民歌有一种排斥情绪。这主要同我的小资情趣有关,因为民歌大多是咏叹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带着土腥味,它们似乎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倾向于西洋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部分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后,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可能想着我又在瞎胡扯什么,那么就用两分钟来看看,我怎么扯吧。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量是空前的,每天早上起床开始,打开各种媒体都是文字,每天每个人的阅读文字应该超过一万字,但是我们当代的人们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确实在不断下降,所以我才说,书读多了,文化就没了。 我曾记得...

儿时的年味

现在过年与我小时候大不一样了。 现在家门口的桂平路,平日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即使过了夜里11点,还有好多的店亮着灯光,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耗不完的精力。可到了过年,它就一下子冷清下来,大白天也难见一个人影。于是,在女儿的印象中,过年真好,因为好安静啊。 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昆仑山的太阳》刘白羽

昆仑山的太阳 刘白羽 在新疆,特别到南疆的时候,有一个奇异的感觉,就是太阳显得特别大。因此,不论是空气、灰尘、大地、河流、岩石和生物,都被太阳的光和热涂上强烈色彩、酿出浓宵的甜蜜、发出郁郁芳香,我到南疆,确实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来自太阳,我觉得我已站在茫茫地球之巅,我距离太阳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