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墨韵一叶间

阅览1345 作者:淡水泉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2151 阅读时长:大约 4 分钟 ☑

《姑苏行》——吴门墨韵一叶间

文/淡水泉

在苏州的这两个早晨过的真好,一是天天睡到自然醒,二是早餐都有好东西吃,虽说有点俗,但事实如此,而且谈到苏州,倘若不讲到这一点,我想不免是个罅漏。若问好东西是什么,其实只是些清粥小点,但贵在雅致精洁,看了便食指大动,还不曾细问种种名号。每道都已吃得干净。

我常这样想,一个城市的文化传得久远了,在生活上总会留下一点痕迹,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或是华丽,或是朴素,却无不是精美的。这并不是要夸耀苏州。而是这里所创造出的一切文化,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在人们心目中都已与精、细、雅、致四个字联系在一起。

捧着一杯热茶,淋浴着初冬暖暖阳光。我的眼晴,我的心,似乎在到处捕捉什么,却又什么也捕捉不到。隐约间昨日在苏州博物馆门口看到的吴门名家扇画展的海报浮上脑海,上网一查,地点就在不远处的苏扇博物馆。既无聊,还是去看看吧。同行的好友,听说要去看画展,他惊异地说,你还爱好美术?一时语塞。不爱好又为什么去看?没法解释。

沿着卫道观的石板路,往前数十步,便找到了在一处历史建筑内的苏扇博物馆。整个展馆共由三进空间构成,第一进是苏扇文化简介。

第二进展出的是馆藏的众多名家扇面,如张大千、溥心畲、吴作人、朱屺瞻、陆俨少等大师作品。与名家竹刻扇骨,如支慈庵、薛佛影、谭维德等,另有檀香扇、团扇、漆扇、羽扇等,以及与扇相关的如扇坠、扇袋、扇箱、制扇工具。印证了《长物志》所云“姑苏最重书画扇”。这些清雅名贵的文玩,也让我一睹吴门画派的辉煌灿烂,苏作工艺的巧夺天工。更有文人雅士的品味与情怀。正是“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

第三进正堂便是“吴门名家扇面展”的展厅。空荡荡的展厅里没有几个人。满墙的画作默不做声,但它们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下子把一墙之隔的喧闹街市推的好远好远,简直两个世界。随着心气的平静,一幅墨色空灵的山水小品吸引了我,贴近细品看,却是吴门画派名家庞彦德先生的作品《湖上清晓》仔细观之,烟江草树,一叶扁舟。或空寂旷远,或蓊郁深邃。笔法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恰到好处,无不显现着艺术家的才思与功底。

别具一格的甲骨体书法扇面《林则徐联句》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张士东老先生的作品。笔法娴熟老道,硬瘦劲挺,颇有金石之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名言,许是张士东老先生对艺术人生的诉求与阐释吧。

紧挨的是南社书画院院长、濮建生老师的作品《雨晴弄花影》,这幅扇面以情写景,寄情于景,色调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记得数年前在刘海粟美术馆曾看过他的花鸟画作品,现在能记得的有《帘重未卷留香久》《品高终不染尘埃》等几幅花鸟小品。他的画笔始终流露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充满着无法刻意营造的天真之气与率意之情。

一圈观赏下来,想着可以走了,却发现迎面走来一位五十多岁男子,只见他面容清铄,双目有神,举手投足之间自有儒道之风范。却依稀旧曾相似,上前相询,竟是刚刚欣赏过他大作的苏州当代著名画家——庞彦德先生。这美好的邂逅,为我打开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一个新天地。

庞彦德先生受业于著名国画大师刘懋善先生、杭青石先生。精研山水,独创水墨山石技法——“流云石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也是国内少有的叶画大师之一,擅长将水墨国画的技法,融合树叶的天然型状、茎脉,进行各类人物、花鸟、山水的描绘。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或是看庞先生平和得象个谦逊的君子,便斗胆与其攀谈起来。闲话间,庞先生向我展示了一些他创作的叶画精品照片,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平生第一次欣赏到这样的神奇画作,我惊讶地几乎要叫出声来。有几个观者也围过来观看,我能听得见他们内心的震动。只见有的叶片薄如蝉翼、有的形状奇特、有的灰败残缺,而在其上,庞先生依形用水墨写意,并融入西画技法,利用色彩、光线的变化将苏州园林的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美学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与叶片的自然肌理浑为一体,凸现出一种和谐美,而绝无一点孤立之感。令人观之难忘,欣喜流连。

不舍松手的这幅作品,是庞先生利用白玉兰树枯叶精心绘制的《鸟笼》,画家匠心独运,巧借叶片脉络的天然镂空,绘成一个鸟笼,笼中有鸟,栩栩如生,周边依托树叶自然纹理画就绿荫葱葱,唯妙唯肖,精美绝伦。可算是庞先生的经典之作。

“读山览水三千里,尽在云林一叶间”。想不到如此脆弱之树叶,也可以承受艺术之厚重。颜色如花命如叶,叶子太平凡也太脆弱,可是正因为如此,新生的嫩叶才能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意,凋零的落叶才会让我们感慨生命的无常。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正是落叶这份安平的特质,庞先生才将水墨丹青融入到它的艺术生命之中,叶画才会让我们觉得这么雅致,这么朴素,这么淡定。

刚思量着是否要开口,向先生索购钟爱的苏州园林作品收藏。却不曾想庞先生早已将这些珍贵的苏州园林系列叶画精品,无偿捐赠给了苏州园林档案馆。

“为文不为稻粱谋”,为画亦如此。凡俗之人,如我辈,为了生计庸碌一生,是没有资格谈论艺术的,加之学识浅薄,见之皮毛。满纸清谈,贻笑大方,且作自乐罢了。诗人于坚说过: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真正能兼顾二者的就不是凡俗之人。不过借此机缘与庞先生相识、相交。苏州之行总算干了一件附庸风雅,不为稻粱谋的美事,亦不快哉?

2017年12月20日初稿

➥ 本文由(夜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如梦乌镇,似水流年

我想我是属于古镇的,至少我的思想和灵魂是属于白墙黑瓦,属于小桥流水的。 说来也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依然对江南的细腻温婉有着难以割舍的的深深眷恋。尤其是古镇,更象是刻在心上的刺青,那些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那些烟雨朦胧的悠悠古巷,那些橹声欸乃的阡阡河道,那些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那些河埠拱桥...

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轻曳一秋的风韵,揉碎淡淡的忧伤,看那半城烟沙,朦胧尘封的记忆。西城烟火闪烁,照亮半生痴狂。思念是一座孤城,谁是那孤城里的公主?闲云漫卷,心,如水般空灵。 独依岁月的长廊,看篱下黄花,簇簇静燃青春的火焰。冰霜不紧,花飞蝶舞,浅吟低唱深情的呢喃。风里摇曳,无边的眷恋。那是无言的心语,在寂静的原野...

两千里路云和月

滑行,加速滑行!坐在最后一排的我猛然间后仰了一下,又前倾了一下。“感觉离地了吗?飞机已经升空了。”在2012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同伴向我提醒到。 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快到知天命之年的我还是头一回有机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老天。 透过眩窗,平日仰视的一座座摩天高楼瞬间被压到了脚下,矮了,又矮了...

父亲的那些点滴事

落尽黄叶的深秋,我又回老房了,又看到躺在炕稍处的一个棱角周正的包裹,就情不自禁的让我想起父亲的那些点滴事。 包裹里面是父亲用过的衣物,都是些不起眼的破旧劳服。父亲去世,是母亲亲自打理好的,然后放在炕梢稍,她说就这样放着,每天能看上一眼,她心里才会安然。 父亲是木匠出身,他的衣物,总有一股淡淡的木香味...

再次独自逛书店

三月里面我又一次逛了书店,自己的心情特别的好,在书店里我转了一圈之后,没有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于是就问书店的工作人员,有没有那本书,而工作人员就指了方向,我便在那里寻找那本书,当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时,心中特别的高兴。那是又一次和老婆带着孩子去县城洗澡时,顺便买的一本书自己喜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