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杂谈

阅览490 作者:走过四季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609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小时候,对于元宵节没觉得有多么重要,它远没有过年带来的快乐多。过年可以吃许多好吃的,可以连续吃好几天,可以有压岁钱,可以去亲戚家玩个痛快。元宵节呢?就是那么一天,小时候正月十六开学,过完元宵节,就得去上学了,一年的好日子也就过完了。过年的时候数着手指头,眼巴巴地盼望着,过元宵节的时候,不用数,也不用盼,日子一天天过去,元宵节很快就到了。都说,这么快就过元宵节了,觉得过了年还没有几天呢。那心里就有几分失落,几分不舍。不舍年离得越来越远,不舍过年的热闹气氛。过完元宵节一切按部就班,一切都要恢复原样。虽然一个寒假没有见到同学老师,心里有些想念,可是远没有在家玩乐的吸引力大。所以对元宵节不是那么渴望,也不是那么欢迎。

长大了,过元宵节也没觉得有多么重要,年过了,节过了,该收收心收拾一下干活了。过完元宵节,就开始干农活了。果园里需要清园,玉米地里的玉米根需要刨挖出来,返青的小麦需要划锄,那么多的活等着干。过完元宵节,大人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过年的时候想着一年都在忙活着,过年可能好好歇息几天了。过完年,走完亲戚,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聊天,打扑克,玩麻将。正在兴头上呢。元宵节到了,所有的娱乐都要停止,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心里也是有些不甘心呢,觉得过完年的日子过得太快了。

在城里过元宵节,都有灯会,元宵节的时候,去看灯,人山人海的场面让人精神振奋。在别的地方的农村,元宵节也是很热闹的,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尽情的挥洒着过元宵节的快乐,过完元宵节,想这么痛快地玩乐都不能了。汗水随着脸流淌,欢笑声响切云霄。在我们这里没有灯会,没有灯展,也没有舞龙舞狮,扭秧歌的。只有晚上的时候放烟花炮竹,大人孩子都站在大街上看燃放烟花爆竹,漫天开放的烟花常常引起大人孩子的声声赞叹。他们自己有时候也放,让别人家的大人孩子跟着赞叹。小孩子手里拿着小的烟花满大街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叫着,笑闹着。到月上中天的时候才回家睡觉,睡完一觉第二天就该上学了。

元宵节虽然说不那么重视,不过它是过完年的第一个节日,人们还是很认真的过的。元宵,在过去穷的时候不是每家都能吃上的,不过饺子还是是要吃的。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就像除夕夜要吃饺子一样。吃完正月十五的饺子,从正月十六开始,都开始该干嘛干嘛去。

没结婚的时候在娘家过元宵节,就是那么平平淡淡的过来了。没有什么难忘的记忆,也曾跟弟弟妹妹一起去看别人放烟花,也给弟弟妹妹买过拿在手里小型的那种烟花放着玩,他们经常不小心把衣服烧个窟窿,过完元宵节还的给他们缝补。

结了婚以后在婆家过元宵节,也是那么平淡地过着。唯一不同的是,婆家这里过元宵节要做灯,送灯。虽然娘家跟婆家相隔十几里路,风俗却不同。第一年在婆家过元宵节,公公还在世。吃完午饭,他在那里忙活着把萝卜切成一段一段的,用小勺子把萝卜段的中间挖空了。然后把废弃的蜡烛头,蜡油放在一个小罐子里放在火上烤,等蜡都花开了,再搅和上一点花生油。把中间晚空的萝卜段的中间插上一小截草棍,上边缠着少许棉花。把烧开的蜡烛油浇在上边,蜡烛油不用太多,能把挖掉的萝卜孔填满就行。浇灌完了放在那里凉着,等蜡油都凝固了,晚上用。当时看着公公把那么多萝卜段,都挖空了一个一个地浇灌上蜡油。感觉挺新奇的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点啊,家里要点,晚上还要去祖坟送灯呢,给老祖宗送灯,让他们照着捉虱子。我忍不住笑了,他说,你们村不送灯吗?我说,不送,从没见过做灯的。

做完萝卜灯,他又开始用豆面做灯,把磨细的豆面,用开水烫的半熟,然后揉成一团。肉的光滑细腻了,再揪成小块,用手捏成小狗,小牛,小猪,小鸡的形状,给他们做上眼睛嘴鼻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在他的手下出现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他说猪是放在猪圈上的,牛是放在牛棚里的,鸡呢当然是放在鸡窝上的,狗就放在狗窝上边。那些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一个小圆窝那里是放油的地方也是拆上一小截草棍,不过,那窝里放的都是花生油。元宵节的晚上,公公带着他儿子去祖坟送灯,婆婆就把那些豆面灯放在该放的地方。然后把萝卜做的灯,放在大门外,大门两边一边一盏。家里的每间屋子也都要放上一盏,放的时候要先拿着房间的各处照个遍,特别是那些犄角旮旯。都要照一照,桌子底下,炕的角落,反正所有的地方都统统照一遍。照完了就把灯放在窗台上,等着它什么时候把油燃烧完了,就算玩。那天晚上家里到处是闪闪烁烁的灯光。家家户户的大门外,家家户户的各个房间。还有山野里的祖坟上都闪烁着灯火,看着挺壮观的。

不知道婆家这里的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俗的。不管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可是给元宵节增添了不少乐趣。有了这个习俗,元宵节就有了一点元宵节的气氛。觉得挺有意思的。这里的家家户户的男人在元宵节的下午都忙碌着做灯,晚上去送灯,点灯。

公公在世的时候是他老人家做灯,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我儿子的爹学着做灯。他会做萝卜灯,却不会做豆面灯。公公在世做的豆面灯,等到元宵节过后,晒干了,春天没有蔬菜吃的时候,用来做着当菜吃,吃起来筋道有嚼头,还有一股豆面香,挺好吃的。公公过世了,我儿子的爹不会做,也再没有吃过,想起来还挺怀念的。

儿子小的时候,喜欢看他爹做灯,他跟着捣乱,帮着挖萝卜,帮着出去拿草棍。不是把萝卜挖透了,就是蜡油浇多了。经常让他爹训斥一番,眼泪汪汪地跟我告状。一会的功夫就忘了,又去继续捣乱。晚上吃完饺子,喜欢跟着他爹去祖坟送灯,蹦蹦跳跳地跟着去,蹦蹦跳跳地跟着回来。告诉我送灯的经历,回来还不忘去放烟花玩。

多少年过去了,元宵节做灯送灯的习俗,一直没变。儿子长大了,还是喜欢跟他爹一起做灯,却不再是帮倒忙。他做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跟着他爹去送灯也不再蹦蹦跳跳的,沉稳了许多。如今儿子上班了,今年的元宵节不在家过了。他爹说,今年得我自己做灯了。言语中有些许失落。孩子大了有他自己的世界,不能整天跟在父母的身边做父母的小尾巴。儿子不在家元宵节也得过,灯也是要做的。

这些年人都有些懒了,为了迎合人们的懒惰,集市上有了小的蜡烛灯,做成各式的花样。莲花的、元宝的、各种小动物的,五颜六色特别好看。比自己做得精致、漂亮,价钱也不贵。今年又有了用电的小灯,更省事,更方便了。人们过节的时候买上几个,放在家里点上,拿到祖坟上点上,省了不少的事呢。可是也没了自己做灯的快乐感觉。

每个地方过元宵节的习俗不同,如果能去全国各地领略一番各地过元宵节的风俗,那才有意思呢。

➥ 本文由(楚普阅读网)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从此不再

都说年少情感像中午的太阳热烈,往往可以不顾一切。而我想说,我的感情是多么像一袭平静的湖水,只是在几许微风吹来,泛起丝丝涟漪。 至今我仍是觉得这发生的一切都是偶然,又好像是早已经注定好的。注定我今生不能逃脱。 认识杨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那时我正在高三,他是跟朋友来的,听说他是在上海当兵的...

刘若英是个怎样的人?

1970年的六一儿童节,刘若英出生于台北。 一出生,她就顶着特殊的光环:她出生于军人世家,是名门之后。可她的童年却过得并不顺遂,早在她两岁时,父母便已离异,她曾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受到了不少冷眼和欺负。 后来,她被祖父母接回去抚养。 此时的刘若英终于过上了舒适和富足的生活。 从九岁起...

元宵节随笔

今天是元宵节,因为家里没有一滴水,所以儿子去了大姨家,老公去了婆婆那,唯有我一个人,半躺在床上,捂着胀痛的肚子,翻来覆去地看着新闻频道频频播出的节目。与其说是在看新闻,倒不如说是想冲淡点这寂寞的时光,所以看的内容除了智利地震和冬奥会什么也不记得了。 元宵节是团圆节,因为昨天回娘家提前过了...

交结在相知,相知无远近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大学生活转眼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因此而中止。 上大学前,我一好朋友跟我这么说:现在的大学已很少有那些纯真的友情了,都是一些尔虞我诈的,你自己不要笨到被人利用。 因此我也有了点小小的阴影,总是很小心很小心,也不太愿和别人交往。呵呵。 直到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比赛...

感悟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时光荏苒,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已过半了。近来,我在工作空闲之余,跑到教学楼听我们实践队的支教组给孩子们带去的课程。 今天,我来到四年级组的英语教室。我们支教组的老师给小朋友学习了一些与教室内设施相关的英语新单词,老师确保孩子们掌握后,给孩子们出了几个英语词汇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