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父亲

阅览1541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215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父亲节时,忽地发觉已许久未见到父亲了。脑海中如投影般闪回着父亲的形象,竟然很是模糊;似乎从未刻意端详过他。于是,在遥远的异乡,凭着记忆和想像,开始用文字为我假想的模特父亲,构图、描摹。

古老而简朴的院落。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作背景,火红的月季花、繁密的葡萄架作陪衬,一只趴在墙脚假寐的小狗作点缀。父亲定格在画面中央:端坐凳子上,拉起二胡,调剂着农忙的空闲;温馨而亲切,感慨而伤怀。

微风吹起了父亲的头发,花白稀疏、风中打卷,隐隐露出头皮,如被生活的大手无情薅过一般,心疼却又无奈。发黄的老照片中,父亲的头发油黑而浓密,梳着标准的中分,明显经过精心的打理,帅气英俊。记得我们兄妹,曾在父亲鼾声如雷的熟睡中,调皮地揪起父亲的头发,密密麻麻地扎了满头小瓣,招得父亲一通幸福的嗔怪。真想再次拿起木梳为父亲整理头发,可又怎忍看到华发垂落。

皱纹爬上额头、刻在眼角、陷入脸颊、堆在脖颈,岁月的刻刀,刀刀重落,毫无怜惜,父亲只能默默忍受,任其在身上慢慢刻蚀。皱纹里,读到了艰辛:父亲幼年丧母、童年丧父,无兄弟姐妹,灰色的生活让父亲性格坚忍,却又暗隐脆弱。皱纹里,看到了甜蜜:与母亲和和睦睦,拉扯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成为依靠;看着孙辈绕膝,笑得合不拢嘴。皱纹,如道道磁条,刻录着父亲的岁月留影。

曾经身影挺拔的父亲,如今已然微驼,前倾。握起二胡,已无当年跟着戏班奔走乡里、陶醉操琴的精气神儿。听母亲说,台上的父亲正襟端坐,上身挺直,摇头晃脑,颇显气派。可我明白,为了养育我们,父亲曾下过煤窑,在阴暗狭窄的巷道里蜗行;干过工地,扛起沉重的钢筋水泥挪行;常年打柴,背着如山的木柴在深山里穿行。生活的重压,让本就单薄的父亲,渐渐弯下了腰,成了一张弓;但也撑起了家,托起一片天。

那双操着琴杆、按着琴弦的手,枯瘦无力、青筋暴突,淡淡的老年斑,看一眼便让我眼窝湿热。这还是那双曾在我成绩下降、调皮犯错时,高高扬起,重重落下,敲打我成长的厚重有力的大手吗?这还是那双曾做过木工玩具、打过床铺橱柜,挥起锄头便下地、拿起铲子便下厨的灵活能干的巧手吗?那次扶父亲过马路,他用瘦瘦的手指紧紧扣着我的手,无力且无助,似要将他交给我。那双手,握过了岁月,经历了流年,留给我们的是财富一笔。

还是那件藏蓝色上衣、灰黑色裤子、淡黄色的胶鞋,这成了父亲的标准装扮,多年未变。

只不过衣服已发白打褶,鞋上沾了泥。曾给父亲添过衣服,可他一直以勤俭持家、不讲穿戴的训话回我,穿着几件旧衣,甚至是我们剩下的校服度日。见过父亲在灯下拿起针线补袜子,见过晾晒的秋衣布满洞,见过给他买的衣服整齐叠在柜里。想给父亲买身衣服,一时竟忘了尺寸,不禁心感不孝和自责。

干裂的嘴唇,没了当年的红润;浑浊的双眼,没了当年的英气;羸弱的身板,没了当年的健硕。点点回忆,忆不尽父亲72个春秋的苦辣酸甜;细细描摹,描不出父亲藏于内心的愁痛喜乐。描摹父亲,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但却感觉一如天下所有的父亲。想来,真该回家看父亲了!

➥ 本文由(弦月)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心动

为你我沉寂了芳华千思百梦的追寻 为了这次的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不要让你看出我的慌乱 为你我压抑了心思千锤百炼成空白 为了这次的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心跳都曾反复控制 不要让心跳出我的纷乱

我们是兄弟

人过中年,有许多事早已忘记,但有一个日子,我始终铭记:1981年10月26日。那是我们离开家乡走进军营的日子,那是我们人生梦圆的日子,正是从那天起,我们成为了战友,结为了兄弟。 人过中年,有许多人早已忘记,但有一群人我始终铭记,那就是他,那就是你,那就是我的战友,我的兄弟。我就是闭上双眼...

团队合作对,干活不嫌累

不知不觉,我们就迎来了三下乡的第三天,所有的事情开始走上轨道,我们后勤也多次积极开展讨论,罗列我们所能想到的,简单易操作的菜单,想着更多样化的给我们的队员提供饭菜。为了节省费用,我们更是想到要三天一次出去集市采购,冰箱也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看着队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

恋爱时的那碗面

和妻相识于一九八七年的寒冬。那一年,我还是个又穷又酸的中师生! 岳父和我算是同乡,他是个老兵,抗美援朝后追随王震将军的部队去了东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那段艰苦、沧桑的日子让岳父放弃了回乡的奢望。直到退休后,他才再一次想起自己阔别多年的故乡和遗留在故乡的亲情。 带着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思念...

“吃”的问题

看外国的一个专题片,记录的是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何求生的事情。主人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饮水与吃饭。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主人公嘴里不停地唠叨着“我一天应该摄入多少蛋白质、多少卡路里、多少水分”,不管获得什么食物,他都要告诉观众,其中“蛋白质和卡路里”的含量,然后他会说,自己还缺多少“蛋白质、卡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