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父亲

阅览1536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215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父亲节时,忽地发觉已许久未见到父亲了。脑海中如投影般闪回着父亲的形象,竟然很是模糊;似乎从未刻意端详过他。于是,在遥远的异乡,凭着记忆和想像,开始用文字为我假想的模特父亲,构图、描摹。

古老而简朴的院落。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作背景,火红的月季花、繁密的葡萄架作陪衬,一只趴在墙脚假寐的小狗作点缀。父亲定格在画面中央:端坐凳子上,拉起二胡,调剂着农忙的空闲;温馨而亲切,感慨而伤怀。

微风吹起了父亲的头发,花白稀疏、风中打卷,隐隐露出头皮,如被生活的大手无情薅过一般,心疼却又无奈。发黄的老照片中,父亲的头发油黑而浓密,梳着标准的中分,明显经过精心的打理,帅气英俊。记得我们兄妹,曾在父亲鼾声如雷的熟睡中,调皮地揪起父亲的头发,密密麻麻地扎了满头小瓣,招得父亲一通幸福的嗔怪。真想再次拿起木梳为父亲整理头发,可又怎忍看到华发垂落。

皱纹爬上额头、刻在眼角、陷入脸颊、堆在脖颈,岁月的刻刀,刀刀重落,毫无怜惜,父亲只能默默忍受,任其在身上慢慢刻蚀。皱纹里,读到了艰辛:父亲幼年丧母、童年丧父,无兄弟姐妹,灰色的生活让父亲性格坚忍,却又暗隐脆弱。皱纹里,看到了甜蜜:与母亲和和睦睦,拉扯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成为依靠;看着孙辈绕膝,笑得合不拢嘴。皱纹,如道道磁条,刻录着父亲的岁月留影。

曾经身影挺拔的父亲,如今已然微驼,前倾。握起二胡,已无当年跟着戏班奔走乡里、陶醉操琴的精气神儿。听母亲说,台上的父亲正襟端坐,上身挺直,摇头晃脑,颇显气派。可我明白,为了养育我们,父亲曾下过煤窑,在阴暗狭窄的巷道里蜗行;干过工地,扛起沉重的钢筋水泥挪行;常年打柴,背着如山的木柴在深山里穿行。生活的重压,让本就单薄的父亲,渐渐弯下了腰,成了一张弓;但也撑起了家,托起一片天。

那双操着琴杆、按着琴弦的手,枯瘦无力、青筋暴突,淡淡的老年斑,看一眼便让我眼窝湿热。这还是那双曾在我成绩下降、调皮犯错时,高高扬起,重重落下,敲打我成长的厚重有力的大手吗?这还是那双曾做过木工玩具、打过床铺橱柜,挥起锄头便下地、拿起铲子便下厨的灵活能干的巧手吗?那次扶父亲过马路,他用瘦瘦的手指紧紧扣着我的手,无力且无助,似要将他交给我。那双手,握过了岁月,经历了流年,留给我们的是财富一笔。

还是那件藏蓝色上衣、灰黑色裤子、淡黄色的胶鞋,这成了父亲的标准装扮,多年未变。

只不过衣服已发白打褶,鞋上沾了泥。曾给父亲添过衣服,可他一直以勤俭持家、不讲穿戴的训话回我,穿着几件旧衣,甚至是我们剩下的校服度日。见过父亲在灯下拿起针线补袜子,见过晾晒的秋衣布满洞,见过给他买的衣服整齐叠在柜里。想给父亲买身衣服,一时竟忘了尺寸,不禁心感不孝和自责。

干裂的嘴唇,没了当年的红润;浑浊的双眼,没了当年的英气;羸弱的身板,没了当年的健硕。点点回忆,忆不尽父亲72个春秋的苦辣酸甜;细细描摹,描不出父亲藏于内心的愁痛喜乐。描摹父亲,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但却感觉一如天下所有的父亲。想来,真该回家看父亲了!

➥ 本文由(弦月)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你或许不善于表达情感和情绪;你或许不能完全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你或许还在为选择结婚对象而烦恼;你或许不太喜欢当前的工作……我们很多时候,痛苦的不是失去什么,也不是得到什么,而是不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样子,在自身发展的路途中迷失,难以抉择!但人终究还是逃不了时间的逼供...

与你相遇,我的幸运

一路一路风尘扑扑、一夜一夜星光灿烂、一味一味味苦酸甜,问世间支教为何物,只叫人百感交集。 踏进世乔小学,一眼望穿的校园、设备简陋的教室、破旧不堪的宿舍映入我的眼球,我的心一惊,我无法想象我该如何怀着深似海的绝望进行十天的支教活动。洗漱不便,吃饭不便,教学不便,生活教学处处透露着世乔村恶劣的条件...

“启航”和你们共度风雨

七月十二日早上八点,“启航”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堂课程—体育课,队员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学生带到操场,希望能教会他们踢毽子和跳长绳,无奈天公不作美,刚刚开始做完准备运动,就下起了大雨。在实践队队员们的指挥下,学生井然有序地走进课室。原本的计划被打乱,内心的确有点无措...

成功就在前面的一厘米

成功就在前面的一厘米 “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作家需要被退稿200次,从一个有天赋的普通人成为一个作家需要被退稿150次,比如你,而我只需要100次。”这是潘威的原话。 我们正朝着各自的150次、100次努力着,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如何,我们距离作家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一 潘威比我少5 0...

晒霉

小时候,老家的农村有一个 晒霉 的习惯,就是在大伏天里,家家户户把家里所珍藏的秋冬里所用的衣物、棉被取出,放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暴晒,晒掉霉气与湿气,以达到防霉、防蛀的效果。 我家也是,奶奶常会让爸爸把她房间里的那个旧得已经斑驳褪色的樟木箱搬到院子里,让我搬几条长凳子并排摆在院子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