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阅览2490 作者:枫林秋水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268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源于西汉。前些天翻看《容斋随笔》时,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汗家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意思就是说:汗朝祭祀东皇太阳神,从黄昏直到次日天亮。现在的人正月十五夜游观灯,就是祭祀东皇太阳神这一习俗的遗风。又写到现在版本的《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关于祭祀太阳神的文字。我在《太平御览》第五册的“乐”部中找到了这句话,但《史记》中确实没有。宋朝洪迈的这部《容斋随笔》已被列为历史文化精粹中的珍品,想想这本连政治家都在看的考证笔记中最富盛名的一部著作,真的是我们很好的精神食粮。

现在的正月十五显然已没了建节初始祭奠神灵的图腾,但从各地的灯展、庙会以及在节日当天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依然可以见到太平盛世里歌舞升平的古韵遗风。当然,各种各样的元宵在展示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除了有机会逛逛庙会,赏赏花灯外,大家互相问个好,关心一下或者聚聚会,也热闹热闹。晚上下班后,我们去看望父母,一起过元霄节。到家后,母亲正准备晚饭,看到我们来了,母亲高兴得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快步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看到母亲高兴的样子,我却感到一阵心酸,差点没掉下泪来,赶紧扭过脸去,随着便装作去了洗手间。出来后,看到父亲正在客厅和孩子聊天,其他人都在厨房做饭,电视开着,也没人看。和父亲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问了问身体情况,便一同看起了电视。

我经常看望他们,也时常住在这里,为的就是不让他们感到孤单。但每次回家都会让我有种酸酸的感觉,有时刚进小区甚至离小区挺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不为别的,只是这里有我的家,我曾经生活过的家。尤其是每次临走的时候,这种感情尤为强烈,有几次出了门走出几步后甚至落下泪来。对于我来说,我知道这些都来自于儿时与母亲的隔阂。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隔辈人的溺爱,婆媳的不和,使我与母亲产生了隔阂。懂事后,我极力挽回和母亲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母亲逐渐从心里接纳了我。然而,对于母亲,我始终感到发自内心的内疚。我曾为自己伤过她的心而感到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烙在心上,便成了内疚。

其实,我也很忙,但我经常回家去看他们,和他们一起待会儿,一起看看电视、说说话。有时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有时互相说说对家里一些事情的看法,但很少提及我儿时的事情。即使他们提到了,我也是尽量把话题岔开,我不愿再在母亲面前提及那些让她伤心的往事,我怕再次刺痛她的心。

现在,母亲很疼我,也非常关心我。她对我的关心甚至超过了对她自己。这让我很不安。我知道这是母爱,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报答的无私的母爱,可我也知道,这种爱,让我无论用任何方式永远也报答不完。

今年的正月十五过得很安静,没有闹元宵,也没有看灯展,晚饭也很简单,包了顿饺子,饭后煮了点儿汤元。母亲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整个家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坐在母亲身边,看了看她日渐苍老的面庞,望着家里熟悉的一切,真的不想再离开这让我眷恋的家,真想永远陪在母亲身边。

作者|枫林秋水 微信:a13803315703 公众号:JLxinyu1

➥ 本文由(星辰)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拥抱过后便是明天

七天,不算长也不算短,不长的是时间,不短的是思绪。在荷花一中的每一天竟是那么的充实,直到告别荷花一中的最后一天,万千情绪,只化作一个温暖的拥抱,拥抱过后,就是明天。 每一天日出日落,心里都有一份挂念──都想着学生今天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会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出现?男生是不是还是那样羞涩...

我们就想拉着你的手

最近两天由于小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花开盛夏实践队秉着“夏乡支教身力行,花开世乔暖人心”的理念组织队员们到世乔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一起上课。 今天早上,我和其他队员一起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上游戏课,当我们刚踏进幼儿园大门的时候,便感受到幼儿园小朋友的热情...

朋友是一生的惦记

朋友如一杯清茶,清清的,却越久越清香;朋友如一盏淡酒,淡淡的,却越久越醇厚;朋友如一首诗歌,轻轻的,却越久越迷人。 朋友在我心里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朋友在我生命中是一段沉潜的记忆。此生我有幸交下了四个知己好友。第一个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一同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常常形影不离...

摇摆的爱

土砖房里很空敞,秋千自顾地摇摆着,安安静静的,但我相信曾经有那么一段时光,笑声已填满整个房子,愉快幸福的。 儿时曾与父亲一起到外曾祖父家,途经三舅爷家,便在他家停留了一会。那时三舅母与姑姑们好像是去拜年去了,反正不在家。而由于年纪太小且顽皮,趁爸爸与舅爷话家常时,我就在屋子里到处乱窜,如一泼猴...

家风家规家训伴成长 且歌且行好风景

中国是礼仪之邦。夏商的“父子兄弟之礼”,周礼的“亲亲、尊尊、长长”,两汉的“尊老怜幼”,魏晋南北朝的“五服制”,隋唐“不孝不敬不睦不义为恶”。五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稳固的家族内部伦理道德关系,继而每个家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并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