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加坡

阅览3265 作者:淡水泉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371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印象新加坡

文/淡水泉

2012年8月18日,因工作关系我有幸来到新加坡,得以领略这座建在花园中的城市的万千风情。走出樟宜国际机场扑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宽阔的绿化隔离带,和绿荫遮日、爬满藤蔓的大树。一路上高大雄伟的雨豆树接毗邻茨、枝繁叶茂,抬头仰望只见缕缕阳光透过蔽天的绿荫洒在地上。间杂点缀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把赤道附近城市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绿意盎然的景观渗透在新加坡每一条街道。

漫步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城市绿化给人呈现的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由不同树种混搭形成的自然生态随处可见,草地、灌木、乔木交相辉映、层次丰富。树木、草坪很少有刻意修剪的痕迹,更不见有人工雕饰成几何形状的,只要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就任生命自由舒展。整个城市空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丰润,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了都市人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居住、生活、工作等等的一切都于梦幻般的雨林交合融汇。空气中弥漫着揉合着芳草气息的清香,耳边若有若无地飘来翠鸟的鸣唱。仿佛置身于郊野山林之间。

据随行的余汉南先生介绍,这自然的生态美并非上天的恩赐,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早在六十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建设过程中成功地处理了城市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用鲜花、绿树、藤厥创造了凉爽、洁净的花园之城----新加坡。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马来人是本土的原住民,现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菲律宾人、孟加拉人和巴基斯坦人为主,其中华人超过总人口的78%。多元化的民族构成,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因此在新加坡,红砖碧瓦的关公堂、雕梁画栋的孔庙、圆顶的清真寺、尖顶的歌特式教堂、带有神秘造像的印度寺,多彩的建筑文化交相辉映,彰显著新加坡多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城市活力。

除宗教建筑外,受制于狭隘的国土面积,新加坡的建筑主要以高层为主,其标志性的国际化建筑大多集中在新加坡河畔的中央商务区,其中以金沙大酒店;来福士大厦;金融中心最具代表性。一座座设计新颖,气势恢宏的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和晶钻般的轮廓线。美不胜收,无法不让人惊叹。

回头看新加坡的民用建筑 更是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这类建筑的特点在于就是底层架空,形成开发空间,这样做从功能、环境和景观效果看,一方面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将这个空间立体绿化后,人们不但可以防晒、避雨还可以在里面休闲运动。另一方面可以使庭院和周围的建筑空间形成互动。充分让建筑和自然环境交错融合。提供了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氛围。

另外在新加坡凡是有山的地方,道路、建筑都是依山就势,保持山景的完整。这样的立体布局配合山坡地高大的加勒比海红杉,使错落在山地间的别墅、酒店、学校居闹市而不知喧嚣,也常常给游客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临水的东海岸及新加坡河两岸的建筑,尤其是住宅,都拥有大片的休闲公园和亲水设施。

在新加坡建筑的细部也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和人文的关怀,一路走过无论是人行天桥、候车廊、凉亭等公共场所,还是私家住宅的阳台、窗台、屋顶都恰到好处种有盆栽、池育的热带花卉和攀援植物,又在栏杆处以色彩艳丽的杜鹃花和小山藤缠绕美化,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这般多层次、多样性的城市绿化,使新加坡人民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创造出具有无限意境、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

➥ 本文由(笔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捉黄鼠狼

我童年时的故乡,房子不多,院落稀少。我家老屋后面是一个园子,树木、竹林间杂,还长有野草闲花。老屋只有两间房子,一间厨房和一个客厅。三代同堂,祖父祖母、父母亲,还有我们四兄弟姊妹。有些拥挤。父辈们就做了新屋,建造在老屋北边不过五十米的地方。 那时的新房子是在偏僻的北方村头,东南方是一棵参天的大枫树...

才华

才华横溢是用来形容人很有才华的,可我并没有什么才华。只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别人的称赞,说我很有才华。但其实我并不是很有才华,我只是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来写的。再用了一些优美的词和句子,才显得整篇文章都散发出了才气。 也许我有才华但是并不是很明显,也许我根本就没有才华...

怀念儿时打爆米花

星期天,晴空万里,暖暖的阳关诱惑的人不由自主地想走向室外。途中在西桥上偶遇一家打爆米花的,多少年没再见到了,还以为这种“老古董”早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突然见到,有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不由得放慢脚步停了下来。师傅娴熟地坐在小板凳上边摇动爆米花机边往火炉里夹煤,旁边站着几位等待打爆米花的妇女...

卡和故里行

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楚国。 说是大荆山下住着一个樵夫名叫卞和。他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孤身一人靠打柴为生。 卞和的隔壁住着当时楚国的大夫子阳,子阳因看不惯朝政腐败,便躲到这风景如画的荆山来隐姓埋名。 卞和不知道他做过朝廷的大官。因此不存在距离感,再加之子阳先生性情温和...

描写桥的散文

人生是百年征途,一路多崎岖深谷的山路,洪涛汹涌的水路,而绝少坦途。唯以奋斗架起的桥梁方可渡过。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桥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写桥的散文:古桥情思 老大桥,又名镇海桥。建于明嘉靖年间。关于大桥名称的来历,我大抵是有些模糊了。不过,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为了平息水患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