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游记(五)

阅览3739 作者:管金定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2618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自泸沽湖经丽江去香格里拉时,我就看到这里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修得奇怪,在公路上面修建了一座高高的廊桥,横跨两侧的服务区。这个廊桥到底有什么用呢?难道只是为了方便两侧服务区间行人的互相走动?这成了我心中不解的谜。

后从香格里拉回丽江,趁在高速公路拉市海服务区加油小歇之机,我特意去服务区探了个究竟,终于解开了心中不解的谜。原来,这个巍峨壮观的廊桥竟然是观景廊桥。

我们开始是被服务区的牦牛雕塑吸引的,一白一黑的牦牛高大健壮,形象逼真,吸引了不少人与之合影留念。在牦牛雕塑的前面,有一座造型奇特又别致的黄色雕塑,上题“丽江第一景”字样。旁边有个小亭子,挂满了风铃许愿牌,其中黄磊和张艺兴的许愿牌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亭子旁立有一张宣传图片,图片内容就是黄磊和张艺兴正在挂许愿牌。原来,这个丽江第一景的观景平台,就是《挑战极限》第一季黄磊和张艺兴许愿的地方。

当我们走近“丽江第一景”雕塑时,一个身着简洁民族服装,胸挂工作牌的少妇热情地走近我们,主动向我们介绍了“丽江第一景”雕塑的造型寓意。这个高大雕塑的造型就是纳西族古代开锁的钥匙(实际也就是我们汉族古代的钥匙),是纳西人用来祈福许愿的,纳西人每逢节日都会来这里祈福许愿,我们可以手抚雕塑底部外圆处照相祈福,但按纳西族的说法是不能触摸雕塑底部中间的圆圈部分的。

其实,这个纳西少妇热情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去雕塑旁的亭子里祈福许愿,而我们更兴趣的则是这个所谓丽江第一景的景点,少妇自然也就少了热情。从观景平台向远眺望,巍峨的玉龙雪山和浩瀚的拉市海尽收眼底,真不知道这丽江第一景指的玉龙雪山还是拉市海,或者就是故意设置的悬念,任凭你猜测的。

和香格里拉一样,丽江的食宿同样亲民,我们网上订的别墅改造的酒店,虽房间比专业酒店稍小些,但环境幽静,硬件设施高档漂亮,标间每晚130元。我们办好入住手续后吃过晚饭已是晚上9点多了,我担心驾车的同伴休息不好,也担心晚上照不好相留下遗憾,建议第二天再去游丽江古城,谁知同伴们坚持“艳遇之都"非得夜游,酒吧音乐,方有艳遇。看来,还是被“艳遇之都"所误导。

丽江古城一般指的就是大研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因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独具纳西民族特色,且有别于其它中规中距的王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充分地利用了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

我们从南门进入古城。所谓南门,实际只是一个方位概念,丽江古城与国内任何一座王城不同,既无城门,也无城墙。据说这是因为丽江土司姓木,建城时因忌讳木加框成困而故意没有修建城门城墙。但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而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离朱皇帝赐姓起码还有百余年,可见,木加框成困之说纯属后人臆想讹传。

“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倒是从这段史料可窥见古城不修城门城墙的原委。首先,木氏世代好礼守义,忠诚于朝廷,深受朝廷器重,没有被镇压之忧。其次,木氏为云南土司之首,与各族土司和谐相处,没有外患侵扰之虑。再加上受地理环境限制,自然就没必要修建城门城墙了。

丽江古城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美妙画卷,被誉为“高原姑苏”。一路走来,我虽确见流水潺潺,但这在江南,就只能算是小水沟了。因此,真的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相比,我总觉得她还少了些水乡神韵。

好友对人文历史并不特别兴趣,逛了一会后觉得无味,就提议早点回酒店休息,是我坚持一定要游木府和四方街。可惜的是因晚上关门,我们无缘游览被徐霞客叹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氏王府,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一眼木府门前特短却又特宽的石桥和题刻有忠义二字的石牌坊。

在木府侧面的护城河前,有一组古代私墅的雕塑:清瘦佝偻的老先生侧坐太师椅,左手执戒尺靠在桌上,右手抚椅把,侧耳作聆听状。旁站一学童,张着嘴巴,正在高声背诵。另一学童则若低头思过,应是背不来书而被罚站。先生前有两学童,分别端在在书桌前,一个读书,一个写字,认真专注。个个人物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好友曾教书几年,至今仍喜爱稚童,即手摸背诵学童合影,喜形于色。

雕塑侧面正街上有一木牌坊,四角重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巍峨壮观。牌坊匾额上题有“天雨流芳”四个大字,上下落款说明了“天雨流芳”原为嘉靖十五年世袭丽江知府木公所题,现为纳西族书法家、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群杰补书。初看这“天雨流芳”四字,似乎有些解释不通。但据资料介绍,木公当年题写的匾额本就有双重含义,汉语解释是“皇恩浩荡像春雨一样滋润着神州大地”,纳西语是“去看书吧”的意思,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一组雕塑,一块匾额,足可见当时丽江读书风盛。

四方街是古城的又一特色。街景布局方正,形似知府大印,有取“权镇四方”之意。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四方街则是重镇中的贸易中心,古时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就连周围的几座桥都成了一些商品的专卖地,故有“卖豌豆桥”、“卖鸭蛋桥”的桥名。如今的四方街仍喧哗热闹,各种叫卖声和酒吧音乐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特别是一间叫“知味图书馆”楼上的音乐酒吧,歌手头戴礼帽,手弹吉他,摇头晃脑,动作夸张,吸引了不少的行人驻足。

我想,这恐怕就是同伴们所说的邂逅艳遇的地方。此时,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同伴中只剩我们仨了,其他人都已走散,不知是在逛城,是购物,还走进了音乐酒吧。我们没有进音乐酒吧,自然也没有“艳遇”,但我们却“偶遇”了成龙、巩俐、张艺谋、憨豆先生等中外名人。看到憨豆先生眼睛圆睁,笑容可掬,我也瞪圆了眼睛与之合影,逗得路人笑叹:真像!当然,我们偶遇的只是四方街蜡像馆里的那些名人而已。

观赏了四方街独特的街景,逛了一会颇具特色的蜡像馆,我们就带着满足和疲惫匆匆地从原路返还。我们本是担心从其它路走会绕了远路,故选择原路返还。谁知

回来后才发现,若从四方街这边出城反离我们的酒店更近,且还可观赏到大水车和大水车旁名副其实的小河。

有人说:不游木府,枉来丽江。我对此话虽并不完全认同,但丽江之行确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因只是夜间来去匆匆,我们不但没游木府,也没能领略独特的纳西风情,没能参观集各族建筑之精华、又独具特色的纳西建筑之风格,故丽江之行也只能称“夜逛丽江古城”了。

丙申初冬于重庆(管金定)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孟庙里悟人生

?人,但凡到了一定年纪,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恋旧的情怀呢?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是我现在只要是闲得无聊了,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少儿时期的一些旧情往事,还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溜达到孟庙里去逛逛,去坐坐,去琢磨点什么事情。 ?孟庙又称亚圣庙,坐落在山东省邹城市的东南角,它的大门前是唐王湖支流河道...

杨绛散文集《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

高先生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大家承认他业务很好,可是说他脾气不太好,落落难合。高太太善交际,所以我们夫妇尽管不善交际,也和他们有些来往。我们发现高先生脾气并不坏,和他很合得来。 大约一九五○年,清华附近建立了一所化工厂,高先生当厂长。他们夫妇迁进工厂,住在简陋的办公室一般的宿舍里...

再见…

在青春最美好的年纪,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不要等一个人。你可以毫无保留的爱人,就算爱错了,摔倒了,大不了拍拍灰尘继续往前走。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毫无期限的等待某人。等待往往不是爱,而是纠缠是虚耗,青春拥有的就是激情,激情耗尽了,人就老了。 那一季的花开,这一季的春逝,而我依旧在,却不懂心为何不甘...

怀念我的三位村小老师

我的老家在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我当年就读的小学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小山坡很荒凉,树不多,杂草丛生。山坡下是密密层层的乱坟岗。当年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嬉戏,打闹,在乱坟岗上滚来滚去,把坟堆滚爬得像一个个光滑的馒头。小山坡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大院子,两个院子距学校大致都有两里路。 村小学正好位于小山坡坡顶...

欣看黄河三峡

桀骜不驯的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一路浩浩荡荡、推涛作浪,到了小浪底却迥然有异地换了模样,变得温柔婉约起来,变得清丽妩媚起来。一座赫然而立、固若磐石的大坝锁住了黄河的暴烈秉性,锁住了黄河的泛滥成灾,同时也锁出了一幅“高峡出平湖、山川如彩图。港湾飘渔歌,绿树满坡岭”的秀丽画卷! 这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