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俑

阅览2600 作者:扬州小兔子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339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扬州双博馆,进入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双人头蛇身俑。巨大的雕塑陈列在大厅的中央。左边,扬州历史博物馆;右边,扬州雕版印刷馆。扬州双博馆由此得名。双头俑的两个脑袋,分别指向两个博物馆,仿佛指路的箭头。

双头俑,或者说双头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在古代中国的出土文物里,并不少见。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传说中的亲兄妹,就是人头蛇身的双头艺术形式。远古洪荒,人从哪儿来?女娲造人!鲁迅对于造人的过程,有非常趣味的描写。而双人头蛇身造型,证明了造人没有那么简单,不仅是亲力亲为便可以完成,是要有阴阳男女的。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造型精美的元代青花梅瓶。这是人工的艺术杰作。梅瓶,没有被安放在大厅,一个简单的木俑,居然登堂入室在最显眼的地方,为什么?大禹治水,天下分为九州。扬州占了其中之一。有人说,那个扬州不是现在的范围。我不认为,就算是那个扬州比现在大得多,中心地依旧在这里。今年是扬州建城两千五百年,有名有姓有记录。不间断的人文历史,不间断地发展,木俑,便是扬州文明的证明。

蛇,冬藏春出。没有四肢却可以行动自如,古人感到它有神奇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蛇的蜕皮,反而以为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对于生殖的需求与崇拜,蛇的两栖生活能力也被古人觉得了不起。更重要的是,蛇与龙,在古老的年代是合二而一的。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龙图腾的至今可见,蛇身,便不奇怪了。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既是不死,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古人希望,人类的繁衍,有蛇的能力。

专题展厅里,第三次展出隋炀帝陵的出土文物。每一次我都观看,希望有新的发现。然而,好像新东西并不多。这一次,我忽然注意到以往被我忽略的两件木俑,两件同样不算精美也不够宏大的木俑。与大厅里放大俑的原件差不多。其中的一件,造型也差不多,同样的双人头蛇身俑。两个人头脸对脸相望,一条蛇的身体连接起两个人头。在前胸处,各有两只说不清是前肢还是双脚的支撑。木俑表情宁静祥和,头上有高高的发髻。他们好像在倾诉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说,只是会心地微笑。

另一个木俑,更有意思,为双头人鸟身俑。双头人背向造型,鸟胸脯处为支撑点。从肩膀向下,逐渐过渡为鸟的翅膀。两只鸟的尾羽连在一起,构成了双人头鸟身俑的全部。木俑的两个人头,表情大差不差。他们很安静地背靠背,相依相靠了一千多年。他们的头上戴着高冠,坚挺的鼻梁,大大的眼睛,是隋唐时代的美男子吗?他们是羽化登仙的代表,还是可以随时随地上天入地的神仙,就不知道了。

这两个俑,虽然躯体连接在一起,一眼能看出来,它们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博物馆大厅的双头俑,跟它们有一定的区别。它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因为它们的身体支撑点只有一个,在雕塑下方的中心位置。这里,是整件艺术品的重心所在。从重心两边往外,圆柔的线条勾勒出两条蛇的身体。两个身体在脖子处相交,连接起又分开了两条蛇的脑袋。从造型上看,这尊木俑更加简单。它们的脑袋上,既没有冠,也没有高耸的发髻,更类似蛇脑袋的光溜溜。它们的表情不那么清晰,五官的立体感也没有隋炀帝陵出土的那么鲜明。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们更加古老,有一种拙扑的美。

仔仔细细看了三个双头俑,真可谓是各有巧妙不同。相同的是它们在同一个时空,汇聚在扬州的历史博物馆,让我有机会得以欣赏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哲学观。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关于放弃的现代哲理散文

懂得放弃的人,会对任何事不会太过苛求,竭力用温情、柔情,大度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在荡漾着对生命充满着爱意的氛围中,舒展一下疲惫的心是多么惬意与幸福!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放弃的现代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放弃的现代哲理散文:不要放弃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桀骜不驯,做事不考虑后果...

未了同学情

几天前,我的老同学李德超给我打来电话说准备开一个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得到要开同学会的消息后,我十分高兴,欣然接受了作为同学会的会长李德超的邀请,并答应负责撰写同学会主持人的主持台词。 对于这个难得的、自高中毕业二十年后的第一次同学会,我似乎找不到任何拒绝参加的理由。 但答应过后,我却微微感到有些迟疑...

回不去的记忆

回不去的记忆 致——回不去的童年。 父母是国防建设首批开拓者。我们的童年在父辈铿锵的口号,悠扬的劳动号子中,在中国梦里,悄悄长大。 那里人迹罕至,生活极度艰苦。四面环山,出门即上坡,下坡。想找块平整土地都没得,似于外界间隔而不知世界之大乎。乃不知百货大楼,无论游乐园,学校矣。父辈整日忙于革命工作...

冬雨葬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就不会拥有那么多心酸,流年过往,匆匆雨水,席卷了我所有脑海中的思绪。那些杂乱如麻的,却是我怎么也理不清,是执念太深,还是伤感太重? 习惯了听一个老人絮絮叨叨地念着陈年旧事,那些听起来很遥远,很真实的农村故事,那些大宅小院里的细细碎碎,她的脸上却很安详, 静静地想...

朱鸿兴的面

《姑 苏 行》---朱鸿兴的面 文/ 淡水泉 近十年来,因工作关系常奔波于沪杭一带,虽置身于天堂之侧,但作为过客总是一次次穿梭在机场、酒店、写字楼的三点之间,始终难得放慢匆匆的脚步。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对游人接踵比肩的景区,向来兴趣不大。主观条件是思想问题,如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