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家在桐城

阅览1204 作者:温暖(拒闲聊)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584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我的婆家在桐城

当我用键盘敲打出题目时,不知道为什么,从心底油然地升起一种自豪感,久久不能释怀。

久闻桐城的大名还是在中学时代的课堂上。一篇清代大师姚鼐的“登泰山记”让我对桐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喜欢文学的我自然而然对那个如童话般神秘的城市产生了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能一睹芳容。

也许冥冥之中就与桐城有不解之缘。1997年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老公,无独有偶,他就是安徽桐城人,也许是爱屋及乌,我们一见如故。在他的介绍下,我对桐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才知道,原来我最喜欢听的黄梅戏竟然也是发源于此。熟识后,软硬兼施,时常让他给我哼唱几小段,别说,那厚重的桐城方言唱出来着实比我这外乡人更有韵味。

98年,在阳春如雪,樱花灿漫的五月,在魂牵梦绕的“文都”桐城我与老公牵手一生,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们的爱情,我愿意,让桐城见证。说来也怪,桐城方言是比较难懂的,也许是缘分所致,我却很快就能听懂,偶尔还模仿着和公婆对话,逗得他们开怀大笑。

每次回家,我都会抽时间让老公陪着在桐城转转。喜欢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体会那种古老的民风民俗,路旁是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清一色徽派建筑,黛瓦白墙,飞檐翘脚,高低错落,层叠有序,门窗上木刻精致,栩栩如生。有的房门大开,一间间房子串联起来,一眼就能看到房子的尽头。也许是这种建筑的特色,里面光线大都比较暗淡,房间里时不时传出来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更加突显出这座城市的古老神秘。走在这样狭长的巷子里,突然很想邂逅戴望舒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手执油纸伞,身穿花旗袍优雅地向我缓缓走来。

中华美德故事“六尺巷”旧址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特别是有孩子后,每次回家,必去。而每次去,我都是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解它的故事。“六尺巷”东面的牌坊上书写着“礼让”二字。我想,也只有这两个字最能体现和诠释这个故事的真谛了。毋庸多说,巷子宽六尺,长约四十米,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巷子的尽头是一个雅致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桐城市政府后补的故事情节再现墙,让人观后一目了然。“六尺巷”的故事路人皆知,在此不再赘述。只有那首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诗在耳边悠悠回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短短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张英大学士的胸襟是多么的宽广,身居高位,不恃强凌弱,以权谋私,这种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写的就是桐城的地理特色。桐城市西郊的龙眠山风景璇旎秀丽,是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五一前后,山上杜鹃盛开,如火如荼,风景更是迷人。龙眠山远远望去,因形如一条睡卧的长龙而得名。北方的山,大都草木稀疏,而巍巍龙眠,草木葳蕤,路旁杜鹃花热情似火,伸开臂膀迎接我们。成片的毛竹林高耸入云,鸟儿在树上莺歌燕舞,此起彼伏。入山不久就进入一个山涧,山涧里溪水潺潺,鱼虾互戏。走约半小时,互听前面水声隆隆,我们拨开灌木,一帘高大的瀑布映入眼帘,水雾弥漫,如梦如幻,水声震耳欲聋。瀑布高约二十米左右,宽约十米,下有深潭,由于水深,色蓝如玉。瀑布两边灌木丛生,杜鹃花盛开其间,蝶飞蜂舞。水从潭中缓缓流出,一直流向桐城的母亲河“龙眠河”。看着如此清澈的水汩汩地从脚下流走,情不自禁地俯下身,手捧着喝起来,清冽甘甜,沁人心脾。水潭两边是面积约十几平的大青石板,平整光滑。我们索性放下行囊,躺在青石板上闭目休息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温润的水气,夹杂着花香,泥土香,暖暖的太阳照在身上,惬意非常,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去了桐城,不去文庙就不算到过桐城。桐城文庙,是桐城闻名遐迩的建筑,是元、明、清,祭祀孔子的礼制性的重要建筑群以及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一个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扬的,是桐城派的文化,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

里面的布局是那样的古朴、典雅,也含有几分清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它。文庙以大成段为中心,以南北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里面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等等,且总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各种各样,各姿各态,主次的建筑,也是错落有致,似乎已经浑然一体,而且,它的门楼里的“文庙”二字是由赵朴初先生所题写。

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文章出自桐城。我想那是当然,在这座文庙里,真的是大有文章。这里面有孔子的生平,有“渔樵耕读”、“魏星点斗”“独占鳌头”等故事,它们都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要论文庙,它不仅有很多难得的稀世珍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爱的应该还是要算数状元桥了。只因过去这个桥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只有每次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才可以从这个桥的上面走过去。每次停留在桥上,看水下的鱼儿的游动,我总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境。

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纷呈踏来,来到这里参观游览,而他们,大多数都会站在这里,缅怀各位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着古桐城文化之渊源。我相信,他们都会由衷的赞叹,桐城文庙的悠久历史,以及桐城的美丽、雄伟。

龙眠河---因龙眠山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龙眠山上的水汇流而成的。此河河水清澈,水质优良,自有桐城以来,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代桐城人。正因为有了它的滋养,桐城才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被桐城人誉为“桐城人民的母亲河”,一点也不夸张。河上水鸟成群,繁衍生息。清晨,河边是最热闹的时候,女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不时传来嬉笑声,棒槌锤打衣服声,桥上黄梅戏爱好者咿咿呀呀的弹唱声,水鸟鸣叫声……让人流连忘返。

站在古老的“紫来桥”上,看着一代代桐城人用车轮压出的深深的车辙,我仿佛有种被穿越的感觉,朦胧中,看到身穿长衫的桐城人川流不息的在桥上来来往往。有挑担的,有推车的,有骑马的的,有坐轿的,吆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市井的繁荣再现。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经过自己的辛勤付出依然把桐城打造成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进步城市。近几年,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输送机名城”、等荣誉称号。

看!河边的公园里,晨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载歌载舞。

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照耀着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名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早安,桐城!

➥ 本文由(落花)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北方的冬念

北方的冬,刺骨的寒风夹杂着几丝懒意,如果说江南的湿冷、吵杂,那北方是干冷,只不过少了原有的萧瑟之意,多了几分安逸之境。 要说习惯,可以自信的说,出生在大西北的我早已习惯了北方冬里的日子。 准格尔的冬天,再也找不到用山地一色一词,在好不过的形容这地方的素洁静美了。除了蜿蜒曲折而过的黄河不曾结冰外...

有关放下包袱的哲理散文

放不下,在心理上永远是包袱,只有放下,才能轻松的生活下去,活的开心些,生活才有情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放下包袱的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放下包袱的哲理散文:放下心灵的包袱 一位得道的高僧养了一条狗,名字就叫“放下”,每到给它喂食的时候,高僧就会站在庙门口,大声呼唤...

描述爱上寂寞的抒情散文

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述爱上寂寞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述爱上寂寞的抒情散文:爱上寂寞,爱上孤独 有的人因寂寞而孤独,有的人因孤独而寂寞。于是,有人说,寂寞与孤独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寂寞里品味孤独,在孤独里放飞寂寞...

冬雨葬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就不会拥有那么多心酸,流年过往,匆匆雨水,席卷了我所有脑海中的思绪。那些杂乱如麻的,却是我怎么也理不清,是执念太深,还是伤感太重? 习惯了听一个老人絮絮叨叨地念着陈年旧事,那些听起来很遥远,很真实的农村故事,那些大宅小院里的细细碎碎,她的脸上却很安详, 静静地想...

关于名家的哲理散文

相思是一篇冗长的腹稿,发表出来往往很短。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名家的哲理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名家的哲理散文一:养在心里的金鱼 一个遭受到女友抛弃的青年来找我,说到他女朋友还活得好好的,感到忿恨难平。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们在一起时发过重誓的,先背叛感情的人在一年之内定会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