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阅览342 作者:一弯风月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552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清晨,我循着昨晚的记忆,来到位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

对面,就是印度尼西亚了吧,一个上世纪华人曾经遭难,而至今也没有回声的地方。

马六甲的海水,很湛蓝,也很辽阔,天边的云彩,有些逊色地躲在一旁,也许是在涨潮吧,我听到海浪追逐的声音,似一个沉睡的老人,有些落寞,有些气喘。

我想到了大明时的郑和,他七次下西洋,曾在这里上岸和离岸,他带领将近三万人的队伍,打击海盗,推动贸易,促进交流,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推崇和爱戴,至今,在马六甲,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宝山、三宝庙,以及他开掘的三宝井,这里,有着浓浓华夏的气息。

当年的明帝国,派出一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能力超群的郑和,是非常明智的,虽然他是一个太监,但他却绝对能够胜任。事后,也证明了明成祖朱棣的远见卓识。

我不知道郑和下西洋,在途中经历了什么样的颠簸,但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出使的意志是坚定的,他们是一群有使命的人,他们要把大明的国威与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树立东方文明大国的形象。

可如果一直都是如此的话,无疑将是中华民族的福祉,但历史却来了一个大转弯,随着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过程中,客死他乡,最支持他的明成祖驾崩,海禁又起,中国对外刚打开的大门一角,又一次重重地关上了。

在明朝,最早的海禁,应该属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除了允许“朝贡”这些贸易外,私人海上交易一律禁止,但到了造反皇帝朱棣时,由于曾经受到南洋华裔五十万两白银资助,同时发现,海上贸易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于是解除海禁,这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而在看看同时期后的欧洲,西班牙派出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郑和晚了87年),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开展海外殖民冒险,然后是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次次改变着历史的进程,而当时的大明帝国呢,官方垄断海上贸易,禁止私人出海,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晚清。

在如火如荼的近现代史上,在世界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当时的政府却逆潮流而动,闭关锁国,这种坐井观天,除了造成国民视野的狭窄,然后,就是无休无止的内斗,先是李自成,后来就是清军入关,清朝继续明朝的锁国政策,于是,就有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有了太平天国,就有了甲午战争,就有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就有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有了辛亥革命,就有了民国的建立……

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在马来西亚,很多地方,包括机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大都可以看到汉字与华人,除了新加坡,华人占主导,即使是在马来西亚,华裔,也仍然占该国第二位,他们有华文教育,有中式建筑,有华人政党与社团。导游阿龙,就是一个华裔,他祖籍广东清远,普通话说的非常流利,据他介绍,马来西亚本来华人与马来人数量是差不多的,但政府偷偷鼓励马来人多生,于是,马来人就远远超过华人了。

我想到了我所看到的总统府,它是一个很奇特的建筑,阿龙说,上面是圆形的伊斯兰风格,代表马来人,下面的方格建筑,代表华人,寓意是马来人永远主宰这个国家,华人则被压在下边,抬不起头。阿龙说,如果发生马来人与华人冲突,通常政府都是偏向马来人的,他的语气当中,颇有些无奈,但他也坦诚地说,真心希望祖国能够强大,因为国家越强大,他们这些海外华人越有尊严,当然,也就越有靠山。与我们在其他国家听到的华裔的声音,惊人的相似。

我想到了昨晚在晕黄的灯光下看到的三宝山、三宝井,还有华人较为集中的马六甲,以及当地的葡萄牙古城门、圣保罗教堂旧址、马来西亚古城、英女皇钟楼、荷兰红屋,透过时光的隧道,仿佛又看到郑和浩荡的船队,看到了贸易时的熙熙攘攘,那是当年一个怎样的盛世呢……

马六甲的海水,依旧汹涌,看着漫过沙石的海浪,我思忖良久,我多么希望,历史不再反复,能够一直向前;我多么希望,祖国能够富强,人民能够安康,而这,应该是中华民族不远的梦想。

2016年8月20日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

➥ 本文由(流云)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正衣冠看铜镜

扬博,正在举行一个展览,“菱花镜影”,唐代的铜镜。大唐三百年,林林种种的创造,每一个都是了不起的奇迹。大唐的铜镜,有这样的毫光? 今天的玻璃镜子,锃亮、明澈,不止正衣冠,巅毫之处,看得清清爽爽。脸上有没有斑点,不敢看了。古人的镜子没有现代工艺,他们用的是铜镜。铜镜出现在四千年前,最早的功能...

六十年代的元宵节

如今的元宵节,太幸福了,不说齐鸣的鞭炮和礼花,也不说各种各样的元宵和汤圆,单说民风民俗吧,就可以成为一首诗一首歌了啊! 家家户户挂起了各种各样的红灯笼,白天可以成群结队坐高铁去看冰雪大世界,晚上,吃着各种水果干果看元宵节晚会,家家户户的欢笑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这是我的家乡的今日元宵节。 可是...

再忆曹州老城

菏泽老城区留下我太多的不舍和回味。 位于老城西侧的那条水洼街南北伸展,一街两侧散居着我不少同学。节假日,经常到同学家串门,大家一起写作业,然后尽情地玩耍。有个同学家宅院临水,家有绿荫,还能摘食架上的瓜果,自然成了大家爱去的地方。顺街南行,穿过青年湖,可一直到达南城墙。湖南有个单位叫二库...

寻找周莹

知道泾阳有个吴家大院,这该感谢电视剧《那时花好月正圆》,七十多集的剧情,加上孙俪等艺人的微妙又高超的演技,让那一段的历史重现在今人的面前,也让剧中的主要人物周莹活跃在了人间。人们议论吴家,探讨周莹,探寻到吴家的祖上是在泾阳的安吴堡,这下泾阳安吴果真火了起来。 若干年前,朋友去过哪里...

希望的田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当我去到会昌县麻州镇,湘江河畔的前锋现代农业园后,我非常期待,刘运新能成为第一个把荔枝引过岭北种植的会昌人。 一、回归会昌城 又一个晴好的秋日,阳光和煦,清风拂面,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秋意的浓郁。 回到会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