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坝上的呼唤

阅览360 作者:西部老土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4238 阅读时长:大约 8 分钟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将情景描述的憾人心肺,诗人并未在沉寂的氛围中死去,而是在心中充满了希望和遐想,行人的前方一定会有香飘四季的杏花村。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就是这座“杏花村”。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去汉中城固古路坝上寻觅早年父亲的足迹也已回程。

这些年来一直想拿起笔,写下父亲留给我的模糊的稀薄的讲述,可脑海中总是不能有满意的呈现而无从下笔,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谓的“灵感”未至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章,却写出了父亲的追寻、父亲的遭遇、父亲的情怀和父亲的生平。

父亲早年就是沿着烽火连天的冀中平原、沿着高耸入云的秦岭山路,走进了汉中城固,走进了西北联合大学的课堂,成为了“独在异乡”的学生;父亲的中年却被掉入了一条泥沙俱下、惊涛骇浪的河流中,他的心中想念着远方的亲人,身处泥潭而不能自拔;父亲的晚年终于被清泉水洗刷干净,拖着疲倦的身躯、挺起弯弯的驼背、唱起了“命运交响曲”,回到了家中。

西北国立联合大学是在抗战的烽火中诞生的,那一年抗战爆发,为了保存教育的火种,国民政府决定北方高校南迁,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东北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在汉中城固古路坝上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加上迁移到城固的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成立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古路坝与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并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大坝”。抗战八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数千名,诞生了许多科学、文教、法律的名人泰斗,当之无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

抗战结束后,西北联大在西安成立“西北大学”,在西安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在杨凌成立西北农业大学,在西安成立陕西师范大学。这些保存下来的教育资源,让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陕西成为了能够与北京、上海并肩的教育大省。

清明节前,思念父母之情尤重,(我的母亲也算是西北联大后期商学院的学生),随诞生了去汉中城固寻觅父亲足迹的念头,以此行作为清明节悼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西成高铁通车后,去往汉中就省去了开车的辛劳,我在妻子和小姨子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汉中的旅程。

坐在列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却幻想着古路坝上的情景:夜色迷茫,远处的教堂隐约可见,透过一排排小小的窗户,灯光从里面洒向天空,小小的灯火慢慢地燃烧,并不畏惧黑暗的侵蚀。西北联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这里励志、在这里苦读、在这里把灯火点燃!黑暗慢慢地褪去了,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莘莘学子一届届从这里走向光明,老师们辛勤浇灌的桃李开遍了天下。

想着、想着突然听见有人喊我:“快收拾行李,到站啦!”

我的思绪却仍然停留在古路坝上。

当天下午迫不及待,侄子荣荣(三哥的孩子)开车带我们直奔古路坝而去。

古路坝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因为地貌灿若盛开之莲,恰合圣经一段记述,就在这里荟萃能工巧匠,历数十年,建成了包括房屋550间、拥有养老院、孤儿院、修女院和小学校在内的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建筑群,也为日后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古路坝上,说是“坝”却不是江河拦水的大坝,只是一处地名。车子停靠在天主教堂侧面的草地上,刚下车就看到了不远处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石碑,我快步走向前去观看,石碑上刻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旧址,距离石碑不远就是一片已经残缺不齐倒塌了的房屋。我心里想:这可能就是当年的校舍吧。

看过了石碑和这片残垣断壁,转过围墙就来到了教堂大门外,不幸的是大门紧关着,还有一把老式的大锁挂在门栓上。侄子荣荣用手机拨打了写在门外的电话号码,许久也没有人接听。这时候又来了两对夫妇和几个行人,等待中与其中一个女生搭话:“你们也是来看西北联大的吗?也有亲人曾经在这里吗?”

女生答:“我们是来旅游的,在宾馆看到了有关西北联大的介绍,所以慕名而来!”

又问:“一般人旅游不会来这里的,你们(夫妇两人)怎么想到这里看看呢?”

女生答:“我在沙坪坝上的重庆大学上过学,这次看到介绍西北联大是教育圣地三大坝之一的古路坝,所以要来看看,过去只知道有西南联大,并不知道还有个西北联大。”

女生问:“那您也是来旅游的吗?”

我答:“我的父亲早年是这里的学生,后留校当了老师,这次来就是想要寻觅父亲的足迹。”

女生的老公也不时地参与这些话题,看来这对夫妇是我的知音了!随相互留下了微信联系方式。

艳阳高照,城固的下午已达三十多度,我已经有点热的扛不住了,有几个游客逐渐散去,这对夫妇却还在等待。侄子说:“电话打了几遍,没有人接听啊,我们再等等吧?”

我知道,必须给一个人打电话了,这个人就是这里的主教神父,他是我来之前莫申老师介绍并打过招呼的。原本不想麻烦莫申老师,现在看来只能麻烦了。

听莫申老师讲过他在这里拍摄了“古路坝的灯火”,电影在西影内部放映时我还专门去观看过,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不久我给莫申老师送书时,提到了想去古路坝寻觅西北联大的历史与父亲的足迹,莫申老师就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主教神父。

电话拨过去有人接听了,我问:“您是廉神父吗?我是莫申老师介绍来的。”

廉神父答:“哎呀,莫老师早就给我打过电话了,今天在城固县里开神职人员会议,不好意思啊,我马上往回赶!”

我说:“您要是忙就不要赶回来了,我可以改天再来。”

神父说:“你等我,一会就到!”

大约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看到一辆出租车开了上来,从出租车上走下来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看样子有五十岁左右,方脸浓眉宽额头,身着一身黑色神职衣服。我走上前去握住了他的手说:“您是廉神父吧?我是莫申老师介绍来的。”

神父非常热情,连声说:“对不起,不好意思,今天会议有我的发言,来晚了、来晚了!”

天主教堂的大门打开了,一眼望去里面真是不小,正中央是教堂礼拜的大厅房,两边都是一长排平房。神父介绍说当年西北联大的老师和建设者们就住在这里。

在神父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包括重大的这对夫妇)又走到了教堂的围墙外,廉神父指着前面的残垣断壁说:“这里是过去的修女院,西北联大建校后是学生宿舍。”

我问道:“怎么没有看到上课的教室呢?”

神父回答:“教室分布在这里和悬崖下面,你看下面不是有几栋房屋吗,当年可不是这一点建筑,上面和下面共有房屋近千间,西北联大建校之前是养老院和孤儿院,还有小学校。”

听说有这么大规模的建筑群,我惊讶了,没有想到区区城固一处穷乡僻壤里,却有着一所“天主教小镇”,包括了学校、养老、收养、种植、住宿等完整的生活环境。

有人问道:“这么多的建筑,现在为什么都看不到了呢?”

神父答:“哎,那些年都被拆了!”

我们都明白“那些年”的含义,不再追问了。

那些年前的那些年,从这里转移出去的养老院的老人达五千余名,收养的孤儿也很多,再加上国立西北联大的建立,古路坝为烽火中的国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我拿出了当年父亲在这里任教时的照片,神父看后提出来留给他一张,并让我在照片背面写上了父亲入校的时间和姓名。

在与神父认真愉快的交谈中,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一起话说当年,一起漫步在西北联大遗址的废墟上。

我频频地举起相机,把现有的、倒塌的、已经拆除的、神父描述的、我即时想象的尽可能的拍了下来。

忽然想到了一段历史佳话:相传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取得天下。也是清明将至,他返回故乡想要到父母坟前祭拜。来到了记忆中的墓地,只看到这里杂草丛生、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已经无法辨认。刘邦无奈,从衣袖中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碎片,然后向上天祷告说:“我将纸片抛向空中,若是老天开眼,就让纸片飞到爹娘的墓前。”

说完他就将纸片抛到了空中,忽然起了一阵大风,纸片随风飘去,落在了一处地方,他赶上去一看,果然有一块刻有爹娘名字的墓碑……。

联想到眼前的场景,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随风而逝,我相信可只要我的心诚,就会像纸片一样找到我父亲的足迹!

离开了教堂,离开了古路坝,我们驱车赶往西北联大旧址的另外一处地方,这个地方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的旧址,现在城固一中的校园里。

时间已晚临近黄昏,荣荣的朋友带我们走进了校园(学校是不允许外人进出的),校园建设的很美丽,漂亮的教学大楼,宽阔的活动场所,现代化的运动操场,还有三三俩俩的同学们,他们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追逐嬉戏、有的在埋头看书,共同编织出一片恬静雅致的文化氛围。

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是父亲曾经执教过的地方,也是日后母亲毕业的学校(母亲毕业于商学院,那时已经搬到了西安),这里对于我来说就显得格外的亲切。法商学院的旧址是一栋砖瓦木质小楼,由于最近重新整修大门是锁着的,透过大门门洞向里面窥测,里面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四周围都是一排排平房,大门一侧也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这一处建筑保护的比较完整,不像古路坝上的惨淡。小院围墙外立的专栏群上,写满了当年的那段历史,记录了来到这里和走出这里的名人泰斗。

我用心记下了能够看到的历史记载,用心拍摄了这栋有着父亲足迹的小楼,还拍下了城固一中美丽的校园景色。

老话说:早清明、晚十一,清明前来到西北联大的遗址,来寻觅父亲曾经走过的足迹,缅怀一代知识精英创造的那段历史,追思一群在这里曾经生活、学习、奋发、劳动的人们。我想:这应该是在清明节之际,为父母亲送去的有意义的悼念吧!

坐在回程的高铁列车上,回想着古路坝上的寻觅,回想着城固一中的追思,我的眼眶湿润了,用心在手机上写下了一首诗句,如下:

(2018年三月底,我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前往古路坝寻觅父亲当年的足迹,)

题目:我父亲与她姑姑:(很巧,侄子荣荣的姑奶却是父亲的同学,城固人第一位拿上西北联大学士学位的女性)

一场民族的灾难,让他们来到了古路坝上,

一个徒步千里翻越大山,一个谨尊母训挣脱传统,入校了。

夜晚,是他们将坝上的灯火点亮,

白天,是他们在这里奋发图强!

在艰难的日子里、在日寇的炮火旁、在民族的呼唤声中,

他们在群山峻岭里苦学励志,他们在茫茫山雾中把号角吹响。

知识和进步是他们的希望,学习与报国是她们的理想,

一代学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之写照!

一个留下了,想用知识报效祖国,一个走去了,也用知识服务民族,

一次偶然的发现,他说:”这位是我的同学”,她问:”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

无语的记忆,浸透了我的心肺,

无声的呐喊,飘荡在古路坝上?!

(写于汉中一西安的列车上)

回到家中又写了一首诗:

情系古路坝:

古路坝上泪遮框,

天蓝云白菜花黄,

千缕思念成呼唤,

清明节前喊断肠!

2018年4月4号清明节前

西部老土写于闻声土居

➥ 本文由(楚普阅读网)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一路伴芳菲成长

给女儿取名“芳菲”,是希望她在成长的道路上伴着芬芳,笑妍绽放,不须与百花争艳,只要开成一处小小的风景,有一天能够香飘万里。然而她的性格却不像花一般恬静,生龙活虎如男孩一般淘气好动,不愿听大人的话。而她的天赋,也不同我想象得那么高,不知她是否有一天会盛开飘香。在我倾情想将我所会的都教予她的时候...

张晓枫的哲理散文赏析

张晓风是台湾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晓枫的哲理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张晓枫的哲理散文赏析篇一:孤意与深情 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活动是季曼瑰老师办的...

依稀当年,抱膝,独坐墙角

浮光掠影,该怎么不枉此生。 感慨过语言的无力,究其所以,仍然还是人内心的蒙蔽。 内心的蒙蔽,究其所以,也只怪我们不够敏感,却善于忘记。 当我们还是小孩,我们很快的理解并且应用了语言,那是生存。后来我们长大,同样的语言,每一句却都多了许多属于自己的理解,那是成长。或者不能只怪敏感和忘记...

30岁生日感言散文

“三十而立”,很多常常会想人生到三十岁是什么样的,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30岁生日感言散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30岁生日感言散文1 虽然炎炎夏日还未退去,但秋风萧瑟,秋意朦胧的心境,却在此时此刻笼罩了心灵的天空,一晃又是一年七月初五。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对于我及家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温馨浪漫地时刻...

关于名人的哲理散文欣赏

要改造世界,得先改造自己;要成就事业,得先劳苦自身;要胜利登顶,得先奋力攀登。一篇好的哲理散文,需要具有良好的文笔。下面阅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名人的哲理散文欣赏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名人的哲理散文欣赏篇一:做人要学会相互原谅 我小时候,家家住房都是一排排相通的,都不垒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