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水岩

阅览109 作者:冷星缘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732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微风携带细雨,迎我到石井。撑着雨伞游了一遭清水岩,走入霏霏,更令我想入非非。爬到清水岩山腰时,已是下午。雨歇风息,我眺望远处,山色朦胧;两旁的草叶上沾满雨水,令我顿觉清清爽爽新新。步行一会,刚到山脊处,泠泠淙淙的流水声扑面而来,水声清脆而有节凑感,宛如鱼儿吐泡,又似青蛙跳水。水声令人顿生好奇之心,我握着雨伞大步循声而去,不久,已至山窝处。

进山窝便见潺潺的溪水从山涧流出,清澈的溪水流过岩石与水草,一路欢唱而来,水流聚至山窝处便掉入小水潭中。清水岩寺因“甘泉出于石罅间”而得名,此间自然是石中有水。我继续沿山路前行,穿过一汪清泉,如同进入奇妙的森林,树枝在身边不停划过。穿过小路,才发现别有洞天。此处乃“读书岩”,唐代杨肃、宋代吕大奎等名人都曾在此读书。站在石上,四周虫鸣鸟叫,泉水蜿蜒,安宁美妙。在这里静思冥想,仿佛还能听到琅琅读书声。据明代《闽书》所载:杨子山亦名崎髻山,与鸿渐山鼎峙,为泉郡外障。山岩迤右,峰石叠立,东有石室,西有龙泉,下为峰口庙。又据(南安县志》之(地舆志》二所载:“杨子山,…山多活泉,清泚常流。”民间流传:唐末五代之时,杨肃曾到高山采薪伐木,遇到神仙,传授给他仙家异术秘诀。由是神气灵异,能预知祸福,又精医术。时审知王闽,其夫人病疮,百药无效,杨肃为夫人治病,药到病除。闽王大喜,欲加封赏,杨肃不受,但求为乡人浚破灌田,以利农耕,民受其利。及至宋代,封为“太乙真人”。我听着优美的潺潺溪水声,闻着新鲜的水草味,回味着意味深长的民间传说,忽然感觉清水岩神秘了许多。山路之蜿蜒,草叶之青翠,让我心旷神怡。一脚踏入清幽处,身心了无杂念,脚步也格外轻快起来。

行至山顶,抬头便看到了:清水寺。寺前左侧,巨岩耸立,上刻七律一首: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回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云偏。帆归语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楔事,残霞薄暮上澳边。寺后巨岩上摹刻“仙苑”二字。据史书记载:系道光五年乙酉(1825)所刻。以赞誉此山有如蓬莱仙苑,至今石刻尚存。右侧岩崖上,镌刻五律两首,其一日: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依寄此山。帆归沦海外,衣振白云间。蓦霭催人去,怜霞散绮斑。诗系清代石井昔坂村道光举人许廷圭所题。杨子山开发甚早,既有唐宋名贤读书此岩,又有朱熹讲学此山书院,又有弘一大师住锡。地以人重,兹山之中,文化蕴涵深厚,我对清水岩顿生敬仰之心。

我到达山顶后放慢脚步,一路停停走走。我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便是清水岩寺,为唐代名刹。寺边有一株千年古榕,安静地矗立在巨石上,形成一种树中有石、石中有树的奇观。关于寺中大殿供奉的三尊石佛,据人介绍:“这三尊古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石佛每尊高1.65米,胸宽约0.7米,重约200公斤,袒胸双盘坐于莲花座上,是泉南一带著名的大石佛。石佛据说是明嘉靖年间进士、无锡知县郑普从南海运来的。石佛胸部均镌刻‘井江郑汝成勒’,这是清乾隆三十四年重兴清水岩寺时,石井中宪第肇建者郑运锦长子郑汝成所捐刻。这里在1983年被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仰望石佛,依稀可以想象当年香火鼎盛,往来信众络绎不绝的情景。这座古寺庇佑着这里善良的人们。

绕过古寺,沿石阶往下步行一段路,便到了朱子祠。圣贤供于祠中,仿佛在警示后人,需行事积德、广结善缘才能福荫子孙。站在祠外远眺山下,远处海天一线,近处有溪水潺潺,声如水晶撞击般清脆悦耳。毛毛细雨微落山中,朱子祠更显古朴。早年兴建的北楼,其匾额、楹联都是由弘一法师题写,而近期兴建的南楼、中楼、山门的匾额与楹联多是赵朴初手迹。庙内一座白塔供奉着性愿法师的舍利。据人说:性愿法师是闽南一代高僧,为石井古山人,曾与弘一法师一同讲学参禅。遥想当年法师传经讲学,便觉此处白塔庄严宏伟。

不知不觉到了“百闻未能一见”的中宪第。庭院深深,中宪第古厝的青石红砖之间,隐藏着昔时的繁华。走进古厝,犹如穿越时光,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雕梁画栋已褪去颜色,屋顶的瓦当、檐角也经过修补。那有些残损的灰褐的木窗台,令人不禁心生感慨。中宪第的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式建筑,东侧附有护厝一条,西侧附有护厝二条。可见当时的主人家世显赫。护厝像一条幽深的青石小巷,春雨蒙蒙,走在其中,撑一把伞缓步前行,抚摸古旧的白墙,脑中不断放映着这家主人郑运锦的故事。

中宪第的主人郑运锦自小穷苦,敢于拼搏。他来往于台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侠义的心肠换来富甲一方。他回到家乡石井,建造了一座汉式的规模宏大的府第。初建时因规模过大,违背了清王朝建造府第的限制。因而中宪第房间总数为112间,却对外佯称99间。后来郑运锦借用其族先辈“中宪大夫”给府第取名“中宪第”。据《郑氏族谱》记载,郑运锦的儿子郑生因为真才实学,受朝廷诰封“中宪大夫”,使中宪第名副其实。历经了200多年沧桑的中宪第,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

从中宪第西面的护厝走到尽头,向东转弯,便到了后花园。如今花园已经荒废,一片凋零。穿过花园到达东面的护厝,再向南走,演武厅、梳妆楼、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假山、鱼池……像是画中美景一一呈现。经人介绍:梳妆楼曾是这里千金小姐的闺房。楼外便是一潭小湖,小姐们早起梳妆常常凭栏,借着湖光映照倩影。我望着湖水,心想,或许那些小姐看着的是倒影,想着的却是心事。

雕花窗子与石径小巷构成一幅深秋美景图。走在烟雨朦胧之中,让人感受到中宪第那深深古厝的浓浓韵味。

最后,我在山清水秀的鳌峰山麓前久久停留。山麓旁有“延平郡王祠”郡王祠庄重典雅,里面供奉着民族英雄郑成功。它并不大,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我的思绪也在历史烟云中不断穿梭,想象着百年之前的郑成功如何驱除荷夷、如何背井离乡、又如何落叶归根。据史书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帝肯定郑成功不是“叛臣贼子”,而是“明室遗臣”,下令遣官护送郑成功父子的灵柩从台湾迁葬于故乡南安其祖先乐斋公墓内,并亲书挽联一对、“忠臣”的匾额一方,下诏把原来被清政府所毁的南安石井郑氏宗祠改建为“延平郡王祠”。回望历史

,再重新观看这座祠堂,除了敬仰郑成功的功绩,也感佩康熙帝非凡的气度。

延平郡王祠内有一块古旧的石碑:“有明石井始祖郑公阡”。落款处题有郑克塽。据人说:这块石碑是2004年从霞美大山村挖回来的。郑公阡是郑氏家族的祖公,是第一世。郑成功是第十二世,而郑克塽是第十四世。这块石碑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廷,迁京17年后,返回南安为始祖修坟时所立。

傍晚时分,山里起了微风,吹得草叶瑟瑟作响。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清水岩。凉爽的山风里融入了新鲜的草叶味,让人别有滋味在心头。到达山下,我抬头仰望山顶,古寺在视线中渐行渐远,古韵却在心中长久萦绕。

➥ 本文由(星辰)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习惯了孤单

异地求学,习惯了选择一趟恰好早上到达的火车,因为太明白,如果到的太晚或者太早,我,只能在夜空的黑色下,在嘈杂的声音里,分分秒秒的去等天亮,游离在火车站。 在这里,我只是我,但是自由,没有过往,有的都是现在。习惯了一个人散步在操场,习惯了一个人走长长的街,习惯了一个人一日三餐,独坐在桌前,也是一片淡然...

精美的爱情散文随笔大全

爱情,如晨曦般温暖,似繁星般璀璨,是人类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在这片爱情散文的海洋里,感受浪漫的气息与细腻的情感,让那些美丽瞬间在文字中生根发芽,悸动心弦。 精美的爱情散文随笔篇一:遇见 我信因果,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擦肩而过。 我们有一百种一千种遇见的方式...

最好的时光

“丫头,我很想念你。” 我收到这通短信的时候,正窝在沙发里吃着薯片看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笑得前仰后翻。手机响,没在意,是短信音,想着这年头谁还会发短信呢,不是移动客服就是垃圾短信,虽然脑袋里这么想着,手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要把它变成已读,这也许是一个强迫症者的习惯,不允许手机里有未读消息...

一个人的情人节

情人节年年有,年年过。可是似乎每年都与我无关。我没有情人,也从来没去想要找情人。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小孩,家人都好,自己就已经很满足,心思根本就已不在外面游荡……所以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怎样去过这个情人节。 可是说不清从哪天开始,这山城也不安静起来,报纸、广播、网络、商店等...

月光下的煤海小镇

微风轻轻吹拂,夜色越来越浓,华灯初上时候,月亮从东山升起,给渐渐归于宁静的煤海小镇大柳塔披上了一层银光。乌兰木伦河恰如一条白色的长裙沿着一条优美的曲线向前延伸,月亮倒映于水中,恰似梦中少女的脸,时而含羞,时而大胆,河岸的垂柳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是在牧歌声中轻轻曼舞,更给这煤海小镇增添了几分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