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秋

阅览2941 作者:向远军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070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秋是迈着小碎步来的,尽管不如春姑娘那般轻盈潇洒,也不如夏兄弟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开启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让我这个虔诚的听众,在那天籁之音里陶醉。

陆游说:“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真好,与放翁“英雄所见略同”,可谓“秋声一线古今缘”了。

叶绍翁有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寒声”即“秋声”,不过“悲情”了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多愁。秋风过去,梧叶摇曳多姿,那“哗哗”的声音,许是它们迎秋的掌声吧!秋风是一位高超的琴师,低眉信手之间,一曲摄人魂魄的旷世佳音便荡漾开来,叫痴情的梧叶倾倒飘零,心甘情愿地充当了秋的信使,正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欧阳修有一回夜读,惊闻“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之声,问童子,童子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种空明澄澈的清幽境界,多么令人神往!我不禁要叹服非秋风的慧心了。

夜深人静,挑灯夜读,蛐蛐总会不离不弃。想想吧,读到疲乏,睡意袭上眉头,忽然传来一声“唧唧”的乐音,银铃一般,清脆动听,不是很温馨么?接下来,又是三两声,然后是一连串的组合乐,有如一眼清泉流进心田,精神怎不为之一振?《诗经·七月》里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算得上忠诚吧!它自七月就一路相随在季节的琴键上演奏最动人的曲子。

秋雨沙沙是一首温润的曲子。秋雨丝丝的滑下,总是不动声色,像是怕打扰了谁。柔柔的细雨只有在瓦片上,树的枝叶上盈满了,才会有细微的滴答声。有一首歌好像叫《滴答滴》,很亲切,很清纯,似秋雨的歌唱。秋雨是爱人的,她的降临恰到好处地驱逐了秋燥。秋雨很文静,性格温和,来得淡定,去得也从容。她经历了季节的洗礼和锤炼,变得成熟稳重,睿智深沉。听秋雨,宛然听一位得道高僧的慧语,总叫人陷入对生命的沉思。

秋是天才的诗人。刘禹锡曾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吭高歌,是一首励志的诗。而北雁南飞,变幻多姿,又是一首抒情诗。雁群划过碧空,留下一声长鸣,似是道一声珍重,歌一曲《乡恋》,恰如远行游子的表白。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和风送爽,听秋,怎能不心潮澎湃?

田野里的秋声更振奋人心。豆荚爆裂了,“啪”的一声响,如打击乐的。调皮的豆子,赤膊条条地跳出来,滚落到泥土里,像极顽童。棉花桃禁不住秋阳的挑逗,忍俊不禁,“哧”的一下裂开了嘴,如丝丝的弦响。美丽的棉花姑娘被阳光滋润着,很快就出落得花枝招展的。不堪重负的稻子们在风中沉沉的喘息如沉闷的鼓点,催促着轰隆隆的收割机来救援,很快就颗粒归仓。

听一听秋声,做一个深情的人挺好的!

➥ 本文由(墨客)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朝圣乐山大佛

那年在泸州办完公务,我说去乐山看大佛去,大佛值得一看。我的上司是个不爱活动,不愿游玩,而且极正统极严肃的人。他看了我一眼,懒慵慵地说:“下次有机会,这次就别看了,还是尽快回去吧,家里的工作还等着我们做呢!”于是,那次我与大佛失之交臂了。这次来重庆、成都,我心里想这次决不能错过去乐山看大佛的机会...

父亲的那些点滴事

落尽黄叶的深秋,我又回老房了,又看到躺在炕稍处的一个棱角周正的包裹,就情不自禁的让我想起父亲的那些点滴事。 包裹里面是父亲用过的衣物,都是些不起眼的破旧劳服。父亲去世,是母亲亲自打理好的,然后放在炕梢稍,她说就这样放着,每天能看上一眼,她心里才会安然。 父亲是木匠出身,他的衣物,总有一股淡淡的木香味...

待我长发盘起

时间是一把雕花刀,不经意间在你娇美的脸上刻上了岁月的光环。亲爱的你,好吗? 稚气童年时的记忆 回忆起小时候,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只是对于你天使般的脸面,记忆中格外的温暖又新鲜。记得你双眼眯成一条缝,可爱的对我笑着,用你纤细温柔的手掌,轻抚我的头:乖。只是一个字却从记忆中遥远的深处散出来...

大理游记散文

大理西枕苍山,东临洱海,不仅风光怡人,而且四季如春。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理游记散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大理游记散文1 之前,大理这个名字我已是耳闻已久。无论是艳遇,还是六脉神剑。在我的猜想中,大致不过是一个个旅游的骗局。 看景不如听景,这是我早已用经验堆积成的真理...

杨绛散文集《大王庙》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那年,我在北京女师大附属小学上学。那时学校为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创出种新服装。当时成年的女学生梳头,穿黑裙子;小女孩子梳一条或两条辫子、穿裤子。按这种新兴的服装,十二三到十五岁的女学生穿蓝色短裙,梳一条辫子。我记得我们在大操场上“朝会”的时候,老师曾两次叫我姐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