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情思

阅览1467 作者:王会君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728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从学子梦中翻落尘埃,星转斗移,鹰击长空在心中变淡,留下更多的是鱼翔浅底的影子,于是,我成了上班族的一员。

厂在家之南二十里余里处,家便在厂之北二十余里处。上班到厂,下班回家,都要走水库大坝。

一天下午下班后,想起回家,一捋腿,踏上自行车便行走在了北回归线上。

骑车走在坝上,眼前又展现了那幅不知欣赏了多少遍的画卷。在万顷水面之上,偶尔露着几处因地势较高而未被水面没过的土丘,仿佛李白诗句中的鹦鹉洲,其上也有萋萋芳草。宽阔的水面的那一边(西岸),虽距大坝这边已远,但在落日余晖下,仍清晰可见革命圣地西柏坡的那座因植满松柏而显得绿乎乎的圆形山,以及那座泛着白色的西柏坡纪念碑。鹦鹉洲与水相拥绕,革命圣地与水相傍依,便是一幅绝美的画卷。看到它,疲惫大去,不够快乐却也绝不沉重的心情里荡起了一丝舒畅。

其实,最使我惬意的是那拥着鹦鹉洲、映着圣地西柏坡的那一大汪秋水。它不像春水的绿中带暗,也不像夏水的亮而轻浮,更不像冬水的暗而缺乏生机。秋水,给人的感觉则是天蓝,清凉爽快,深邃而多情。它既不是巨波狂涛,也绝不是死水微澜。在初秋西风的鼓动下,秋水一层细浪逐着一层细浪地向东岸大坝基轻轻地扑打过来,啪哗,好像一首绝妙的乐曲在奏出秋水的那份透着深邃带着柔情的静谧,又像是一位热心而诚实的朋友在娓娓述说着它自己生命的哲语。望着这一大泓秋水,我被它那博大、恬淡的气质所感染,身体里隐藏着的烦扰、疲惫变得一干二净,就连今生所有的成败、得失与荣辱似乎都要被它带走、化去,让我不知道这些世俗为何物了,我自己整个的都融合在了这秋水的博大深邃里。我自己也博大深邃起来。

我脚下不停地蹬着自行车,心在秋水,注视着,欣赏着,一直这样,却从不想去望穿它,因为望穿秋水带着过多的希冀与乞求,甚至奢与贪。

➥ 本文由(朗朗)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卡和故里行

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楚国。 说是大荆山下住着一个樵夫名叫卞和。他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孤身一人靠打柴为生。 卞和的隔壁住着当时楚国的大夫子阳,子阳因看不惯朝政腐败,便躲到这风景如画的荆山来隐姓埋名。 卞和不知道他做过朝廷的大官。因此不存在距离感,再加之子阳先生性情温和...

倾听落雪

对于雪,我从不单纯地把它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不单是聚水成云、凝雪而落的简单事物。在我的臆想中,雪是生命之水轮回时盛开的花瓣,是冬日的一种丰饶,是季节苦心孕育的高贵;而雪的出现更具有诗性的美,更接近生命的实质,更能让人品味出一种白、一种洁、一种净,一种晶莹剔透、一种轻柔飘逸、一种圣洁高贵...

有句话在心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知何时,我褪去了一身的懵懂无知,变得懂事了。记忆中满载孩童时欢声笑语的那辆老旧绿皮火车早已离我渐行渐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童年的玩伴似乎也如流水那般载着小时的回忆去了远方。 小时候,一张书桌,一个窗台,一个笑脸...

未了同学情

几天前,我的老同学李德超给我打来电话说准备开一个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得到要开同学会的消息后,我十分高兴,欣然接受了作为同学会的会长李德超的邀请,并答应负责撰写同学会主持人的主持台词。 对于这个难得的、自高中毕业二十年后的第一次同学会,我似乎找不到任何拒绝参加的理由。 但答应过后,我却微微感到有些迟疑...

佛国色达红色藏地

很多次提笔想写下关于色达的记忆,那个红色藏地的佛国,盘踞在脑海里,时隐时现的红色,如丝绸缠绕着梦萦回旋。不离去的佛音,惊艳的红色世界,虔诚的修行,来自心底的震撼,和追寻那寻找放下的根因。一切在眼前,不曾走远。时隔大半年,写出成行的文字,祭奠那红色的圣神。 有些记忆会随着岁月的消失越来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