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集《小吹牛》

阅览4004 作者:杨绛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396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导语: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记下三则,聊供一笑。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记下三则,聊供一笑。

第一则

我小时,在天主教会办的启明女塾上学,住宿在校。我们一群小女孩儿对姆姆(修女)的衣着颇有兴趣。据说她们戴三只帽子,穿六条裙子。我恨不能看看三只帽子和六条裙子是怎么穿戴的。启明称为“外教学堂”,专收非教徒学生。天主教徒每年春天上佘山瞻礼,启明也组织学生上余山。我两个姐姐都去,可是小孩子是不参加的。我当时九岁,大姐姐不放心扔下我一人在校,教我找“校长姆姆”去“问准许”——就是要求去,问准不准。校长姆姆很高兴,一日答应。我就跟着穿裙子的大同学同去。带队的是年老的锦姆姆,她很喜欢我,常叫我“小康康”。

我们乘小船到佘山,上山“拜苦路”等等,下山回船休息,第二天就回校。当晚沿着船舱搭铺,两人合睡一铺,锦姆姆带我睡。她等大伙都睡下,才在洋油灯下脱衣服。我装睡,眯着眼偷看。她脱下黑帽子,平面是雪白的衬帽,下面又有一只小黑帽。黑衣黑裙下还有一条黑衬裙,下面是雪白的衬衣衬裙,里面是黑衣黑裤。帽子真有三一旁,不声不响。这路车的头几站没有旁的乘客,司机和售票员和我的同伙有说有笑,我总是默默无言。

有一次,售票员忍着笑,无限同情地讲他同事某某:“伊肚皮痛啦”,一天找错了不知少钱,又不能下车。我忽然觉得他们不是什么“开车的”、“卖票的”,而是和我一样的人。我很自然地加入他们的圈子。他们常讲今天某人家里有什么事,待会儿得去替他;或是某人不善心算,老找错钱,每天赔钱;又讲查帐的洋人怎么利害等等。我说话不多,也许他们觉得我斯文些,不过我已成了他们的同伙。这路车渐入闹市,过大马路永安公司是最热闹的一段。我有一次要到永安公司买东西,预先站在司机背后等下车。车到站,我却忘了下车;等车开了,我忽然“啊呀”一声。司机并不回头,只问“那能啦?”我说忘了下车。他说:“勿要紧,送依到门口。”永安公司的大门在交叉路口,不准停车的。可是司机把车开得很慢,到了那里,似停非停的停了一下。他悄悄儿把铁栅拉开一缝,让我溜下乍,电车就开了。我曾由有轨电车送到永安公司门口,觉得大可自诩。

➥ 本文由(暗香)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梦圆南京·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刘禹锡的“乌衣巷”。是在课文中学习了他的“陋室铭”之后看到的,但却令我对南京这座古城神往。原本对南京的了解和记忆大都是“纸上得来”且多为零星碎片,今日“躬行”到此方知,身临其境的重要:计划是谒拜夫子庙之后再逛乌衣巷...

彭店古城文化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古遗址、古建筑有众多遗存,而彭店乡尤为厚重,其代表性以古城为最。古城是彭店乡傍双洎河畔一个小村落,它蕴含的千百年文化意境所散发的人文气息,如山中雾霭,经年弥漫缭绕。 古城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类型文化。为周初鄢国,安陵君驻地,现名为彭店乡古城村。 古文观止首篇...

村头的一条小河

俺村东头一条小河从南向北一抹掠过。狭窄的河道蜿蜒回徊,不知它的源头何处,也不知它的归宿何方。河水悠悠承载着儿时太多的梦,时涨时落的水流与一位少年的情绪一起伏动。 那年夏季的雨后,河里涨满了水,浑浊的河水快速流动着。水面上飘浮着树木、秸秆和杂草,还有未成熟的西瓜、甜瓜等。我看着大人们站在河边...

月圆时,忆念故乡情

每次到外地旅行,母亲都会指着那天上的月亮,说着:“看那!咱们的故乡。” 故乡圆,月儿圆。 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爸妈都会拿着月饼到外婆家拜访。外婆总会抱抱我,笑得开心的。我最喜欢那漂亮的月饼盒,在圆圆的月亮下,有个漂亮的仙女手提着月饼。 外婆说:“待我们把月饼吃完,给你这月饼盒。...

檐前的春燕

檐前的春燕 春雷一声炸响,震荡了宇宙,震落了一地冬日的灰沉,灰沉云里的残冰。我很是欣慰,可又偏偏燃起一缕思虑;忽然间,想起我的小租屋檐前的那双春燕,它们可能在春雷后,捎回南方的风吧。 我越是这样想,越是想到,它们的翅膀是不是在千里的空中;要么,还是于我一样,暂居在一棵落晚的树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