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赏花灯

阅览1150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322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元宵节有赏花灯之说,它始于汉代,但是元宵节为什么赏花灯呢?下面,阅读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为什么赏花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干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挂花灯传说一:天帝的女儿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挂花灯传说二:汉文帝与火德星君

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

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朋友也有远近之分

人分三六九等,同样,朋友也有远近之分。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距离由近至远): 应该有自己的另一半;应该有3至5个知心的好友,需要彼此的安慰、鼓励、有时需要互相帮助撒个小谎;应该有一帮从小长大的,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的友人,交往无需平凡,但,关键时刻能拉兄弟一把,或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说一句公道话,让自己清醒...

我们的故事,注定只能留在回忆里

很爱很爱你,却还是失去了你。 很爱很爱你,却还是放开了你。 很爱很爱你,却还是无法再续。 世界上有很多两个相爱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人生真的还有下辈子,真的希望还继续爱着你。今生错过的缘,只能来生再继续。 今生相识了你,甜蜜与幸福都是因你。你给予了我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儿子

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回想起来,至如今,心中一直隐隐作痛。那件事是我这一生中做的最错的一件事。 那天下班回家,究竟因了什么事,实在想不出缘由,大概和儿子写作业有关。莫名的我就和儿子发火,以至于发展到要打儿子。于是,儿子便满屋的跑,最后躲在自己的房间,锁了门。而我,不仅没有消除要打儿子的念头...

成长的小碎步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日子会不知不觉地流逝。转眼间为期十天时间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快进行到一半了。每天的安排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上课的次数开始越来越多,感觉得到的经验也逐渐丰富,无论是从外表上还是从心底里,我感觉自己好像现在看明白了很多的事情。就觉的会在事情考虑方面变得更加的细心和全面...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半廊花院月 ,一帽柳桥风”,月明星亮,花香四溢,柳桥风习习。独立桥上,那梦里花开几许,那梦里花落又知有多少?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我们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稍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暖暖的记忆,氤湿的往事,在岁月的枝头,不经意间被我们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