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忆儿时端午节

阅览1927 作者:潇湘月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416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当黄梅细雨还没有诉尽缠绵,第一曲蝉音还没有引起共鸣,我就想起了端午节,思念妈妈的味道。清晨,当第一缕暖阳轻轻拨开薄雾,微风吹来阵阵粽香,我满街寻找着和妈妈包的形状相似的粽子,终于在西街寻到,买了几个,里面的配料丰富多样,可是松松垮垮的,味道也比妈妈做的差远了。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又想起了妈妈包的粽子,又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妈妈不识字,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更读不懂我文字里的忧伤。妈妈只知道清明节后就开始为端午节准备,因为每年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妈妈还要给我们买一斤肉和几块方糖,妈妈还要买一些雄黄沿墙边洒,因为我家住在半山腰,毒蛇常出没。为了让端午节过得富足些,妈妈提前就得多攒一些钱。三月,妈妈上山采茶叶和金银花卖;四月,妈妈上山去挖草药。到了端午节那天大清早,妈妈早早地泡好大蒜酒,就去山上砍艾叶草,砍回来后插几枝在门上,其余的铺在屋前的坪里晒,妈妈说用艾叶熬水洗头洗澡夏天能少生痱子。妈妈说用艾叶来熏蚊子既省了蚊香钱,又不用闻蚊香的气味。春夏季节,是山里多蚊虫的季节,小时候,我们只觉得去山上好玩,可是,多年以后,却忘不掉皮肤易过敏的妈妈痒得难受的表情。

端午节前一天,勤劳的妈妈去山上采了一大捆粽叶回来,选了一些长一点宽一点的,一片片洗净,圈围着放在盆里泡。妈妈连同还采了一些棕叶,也用水泡着。妈妈取了一把干稻草,烧成灰,等灰冷了后,倒在一个贴了纱布的筛子里,下面放一个脸盆,过滤的水就是用来包粽子的碱水,然后把泡过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泡在碱水里。大约一个小时后,妈妈把糯米和粽叶端出来放在门口,准备包粽子,引来村里小朋友的围观,几个年轻媳妇搬了小凳子坐在了对面。妈妈把一朵扇子般的棕叶架在椅背上,撕成细条。妈妈取了两片粽叶叠加,围成漏斗状,舀了一些米放进去,用手压紧,再加一些米,再压紧,然后左手稍微弯曲,弯成山状,然后把米团稍加挤压形成三角状,数次翻转,接着两边手指再往内压,让中间圆突起,最后裹紧,用棕绳扎紧。一串粽子包好了,就像十几个三角形大青果,干净清爽,像翡翠,又像一群围着妈妈的小朋友。包好了的粽子放进水里,冒气了小泡泡,透过水,粽子在水里晶莹闪亮。妈妈一边包,一边讲解,然后手把手教村里的年轻小媳妇。村里的女人都习惯了来我家门前包粽子,妈妈也习惯了一家家查看。妈妈还帮不会包的人家包,一包就是一整天,忘记了时光。包好后妈妈和媳妇们把家里的大锅搬出来,架在临时灶上,然后添满了柴。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小朋友的脸。煮了一阵后,就用小火慢慢焖,大家都睡了,留下妈妈守着。妈妈一边看着锅子,一边给我们做布鞋,时不时侧着身子闻闻、听听。熬到半夜,粽子煮好了,妈妈才睡,她自己却舍不得先尝一个。

第二天,院子里弥漫着粽子的芳香,沁入一缕粽香,我如痴如醉。在那个时候,几乎全院子的人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妈妈拿了一个粽子,拈了拈,压了压,小心翼翼地解开棕绳,轻轻地褪去粽叶,晶莹剔透的粽团就露出来了,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妈妈微笑着闻了闻,轻轻地咬了一口,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粽子递给了我。我咬了一口,酥酥软软的,又很紧致,油而不腻,糯而不滑,糯米的香味里已浸入粽叶和棕绳的香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半年都要靠吃红薯和土豆度日,我常常饿得心慌,端午节包粽子算是打牙祭。可是妈妈却大方地送出去,她自己却舍不得吃完一个,我们姐妹还可以连续几天吃粽子。

从初三起我开始寄宿,妈妈每年端午节都托人带一串粽子给我,常常被同学们抢光了,妈妈也不在乎。其实我上小学四年级起妈妈每逢过节心情都不好,因为爸爸出外做生意亏了,很多年里很少回家,妈妈只好一个人独自撑起整过家,三姐常常生病,为了给三姐买药,为了给三姐增加营养,本来就不够吃的稻谷还被妈妈卖了不少。妈妈总是在红薯锅里放一个盆子蒸饭给姐姐吃,我和妹妹忍住不吃,偶尔改善伙食的时候,米饭妈妈只吃一点点,连过节时肉和鱼妈妈都不吃。为了给我们凑学费,妈妈常常挑豆子和蔬菜去七八里以外的集市上卖。三姐最后还是微笑走了,去世前她说此生无憾,因为遇到了一个好妈妈。我想她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情景:在她摔断腿的那几个月里,妈妈常常独自一人背她去十几里外看医生,还每天背她上下学。可是坚强的妈妈从不在我们姐妹和村里人面前流泪和抱怨,只是我有时半夜听到妈妈偷偷哭。每逢过节妈妈就会很开心、很热心地教村里人做好吃的,并大方地把自己做的送人。光阴婆娑,岁月不待人。现如今妈妈两鬓现在已添了不少白发,腿也有风湿,但依然精神很好。妈妈带大了我们姐妹,带大了姐妹的小孩,还照顾过村里不少小孩和老人。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又离妈妈很远。妈妈依然保持每年端午节包粽子的习惯,一到端午节,妈妈说她就和婶婶伯母一起包粽子,送给不包粽子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每年暑假我们回去,妈妈都要包粽子,还要亲自磨豆腐,因为在妈妈眼里,儿女回家就是过节,因为在妈妈眼里,家乡的味道最好。其实妈妈包的粽子里依然什么配料也没有,妈妈说村里老人还是喜欢吃碱水粽。我和老公,还有儿子也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学过几次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出妈妈包的粽子的精致形状和纯纯的味道。

除了端午节包粽子,其他时候妈妈也带村里人做很多好吃的。比如黄雀肉、夫子肉、夫子辣椒、猫耳朵、米豆腐、豆腐等。妈妈还会给大家唱上几段花鼓戏,年轻的时候,妈妈身段和声音都很有韵味。如今老态龙钟了,声音还是没变。没上过学的妈妈还喜欢用成语,现在发现,妈妈的成语有太多用得不贴切的地方,但在农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哪有有妈妈,哪里就笑声阵阵。其实,这些小吃里面都没有肉,但在那个年代、在我们儿时,这些带着妈妈味道的小吃,吸引着我们的味蕾,如同一股股暖流穿过我们的心田。

在这个思念的季节,我想起了妈妈那熟悉的笑容,想念儿时母亲的疼爱,那些岁月,我将穷极一生去铭记、感恩。光阴流转,岁月更迭,哪怕光阴老去,还可以感动自己。经年里的那些温暖,我都将铭刻心底!

➥ 本文由(文心)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棉质的爱

父亲好几年都不种棉花了,这类农作物一般是不赚钱的。今年,母亲只是漫不经心嘟囔了一句: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的了。父亲便不声不响地种了二分地的棉花,这么点,不卖,只为自家用。 育种,锄草,施肥,管理,打药,这一系列的活儿,我统统没看到。漫长的过程,是从春到秋,我能想象父亲怎样细心地侍弄这二分地的棉花...

恰恰好的温度

屈指堪惊:却原来,平生只上过两个星期的晚自习。那时真是冷呀,赶着萧瑟冬季,北风凛凛,骑车冲回家,已是手冷脚冷。 回家后马上满腹欢喜,母亲煮好的热汤面,热气腾腾地等我。真是一门功夫,煮早了,面便烂得没有滋味。煮晚了,我回了家面恐怕还未熟。这不早不晚的功夫,是一份浓到令人感动的母爱。 一碗热汤面进肚...

人,哪有天生的好运

上周末我去参加大学寝室舍友小A的婚礼,婚礼现场布置十分很豪华大气,宴请的亲朋好友占满了一整层楼,场面可谓是非常热闹壮观,整个空气里也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大家一边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一边满怀期待的等待着新人的出场。 就在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年轻姑娘也一直在窃窃私语,不停地讨论这场婚礼。...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雪。其实我不习惯这么叫你,我总是直接喊你的名字, 该怎么说呢,在这场青春里,能有你陪我, 我很满足。 我们的朋友不是很多,所以,你是我的姐妹,我也便成了你的姐妹。 有时候我心情不好,就拉上你去k歌,我们经常唱Eason、阿妹、孙燕姿、范范的歌。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你的背包》、...

夏乡支教身力行,花开世乔暖人心

我在“花开盛夏”社会实践队中当任的职务是手工老师。作为一名手工老师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教孩子制作手工艺术品,培养孩子的审美和创新以及操作能力。对于教小学低年级来说,教的内容太难怕孩子掌握不了,教的内容太简单我又怕不够新颖和有趣。我来世乔小学上的第一堂课是三年级手工课,我教的内容是剪雪花...